央视网消息:教育部近日发布通知,提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包括:有效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培养学生健康用网习惯、关心关爱特殊学生群体、建立监测预警和干预机制、推进实施全员育心制度、优化校园心理支持环境、培育家庭和谐亲子关系、健全部门协同防护机制。

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董奇称:“国家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了全面持续的调研,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孩子睡眠的缺乏、体育运动锻炼的不足、持续的上网,这些对他的大脑的结构功能的发展是有损害的,进而对他的认知学习、心理能力也都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这次举措非常系统,内容很多也很实,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怎么真正站在学生健康第一、站在祖国民族未来的角度把这项工作抓实,责任要进一步细化,要加强过程的督导,真正地把举措落实到实处。”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十条”:直指教育焦虑根源 缓解学业考试压力
聚焦学业压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十条”直指教育焦虑根源,提出了要有效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如何缓解?有哪些具体办法?一起来看一看。
为缓解学业考试焦虑,通知提出:强化作业管理,严控总量,严禁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鼓励设立“无作业日”,从源头上减轻日常压力。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测试频次,合理控制难度,明确禁止按考试成绩排名,减少竞争焦虑。深化校外培训治理,严控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特别是通过扩大优质高中指标到校和均衡派位试点等改革,从制度层面缓解因升学带来的群体性焦虑。

董奇称:“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目前教育还是存在差异的,如果我们更好地做好优质均衡,更好地提供有质量的基础教育的供给,我想家长群体享受优质教育的焦虑可能就会大大降低。”

此外,通知还提出,加强课程与实践教育,每月至少开展1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针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以及单亲家庭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建档立卡、“一生一策”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建设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推进分级响应模式,完善监测、预警、干预一体实施机制。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十条”:破解“运动不够 睡眠不足 网络沉迷”突出问题
此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十条”,一方面突出源头治理,努力消除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因素,另一方面特别重视身体素质的基础作用,围绕运动不够、睡眠不足、网络沉迷等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突出问题,采取了针对性举措。
《心理健康十条》提出: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能够按规定课时开展体育锻炼,普遍开展“班级赛”“年级赛”等全员性体育比赛活动。鼓励推行“课间15分钟”,丰富课后服务体育项目,开展健康学校建设试点。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王攀称:“这一次‘心理十条’在体育锻炼当中指向的是全员,特别是班级赛和年级赛,这样孩子们在参与当中就能够充分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但是同时又有对抗性,让孩子们在场景里边能够增强心理韧性。”

《心理健康十条》还提出:保障充足睡眠,合理安排学校上下学时间,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教学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应保障学生必要的午休时间。严禁挤占睡眠时间,并将睡眠纳入健康监测与教育评价体系。培养健康用网习惯,规范中小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管理,将会同有关部门压实网站平台监管责任,优化算法推进机制,不得向学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各类信息,坚决遏制“贩卖焦虑”“诱导内卷”等违规行为。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推广应用“未成年人模式”,加强动漫、短视频、微短剧、网络综艺和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