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家三口均感染艾滋病,真相令全网炸裂。
23年家中独子因为尿毒症晚期,急需配型进行肾移植,家人全出动,幸好天无绝人之路,母子的配型吻合,为了救儿子,母亲毅然决定割肾救儿。
术前拱受双方都进行了必要的检查流程,当时两人都没有查出异常,手术也进行的顺利,术后母子正常出院,正当大家都以为危机安全度过时,儿子却突发高热,身体乏力,还有强烈呕吐反应,再次回到医院复查,结果医生却给出了个坏消息,儿子确诊了HIV。

可儿子术前没发现过艾滋啊?母亲实在想不通。
而且他患病以来一直都在医院接受治疗,没理由感染这病毒啊,经排查医生最终给出两个可能感染渠道,肾移植手术和输血。
也就是说,源头都可能出在母亲的身上,为此母亲也再一次进行了HIV检测,看到结果写着阳性的那一刻她的天都塌了:“原来都是自己传染给了儿子,可为什么自己没有过危险性行为,每天生活习惯也很健康,也会感染HIV?”

为了追查真相,父亲也被要求进行检测,结果同样,也是阳性!
然而从检测报告来看,父亲的感染时间应该比母子二人更早,也就是说源头应该出在父亲身上。
果不其然,父亲在证据面前终于坦诚自己有进行过一两次商业性的无措施性行为。而且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以为就一两次应该不会这么倒霉,可正是这种侥幸心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夫妻生活传染给了妻子。
医生解释,之所以术前检测显示母亲HIV阴性可能是处于“窗口期”,常规检查无法及时发现。
正所谓一人之错,全家都遭殃…让人惋惜!

一、艾滋病为何越来越多?
艾滋病之所以可怕,不仅在于其不可治愈性,更在于感染初期的隐匿性。
艾滋的传播途径有3条:性传播、血液和母婴传播。其实该病在早期,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常见途径为静脉注射和非法卖血,后期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这些途径被打击控制有所缓解,如今我国艾滋传播主要以性传播为主,在最近的统计报告中,确诊的艾滋患者中95%都是性传染。

那么感染HIV后会有啥症状?主要分三个阶段:
一是感染前6个月属于急性期,患者症状较轻,或者只出现类似流感反应,比如咽痛、发烧、感冒、四肢酸痛等,高发于感染后2-4周内,症状可能持续1-3周,这时的感染者体内含有大量HIV病毒,有较高传染风险。

二是无症状期,患者基本与常人无异,时间可能持续6-8年,但体内HIV仍正快速复制,且具有传染性。
三是HIV病毒感染末期,患者体内病毒数量越来越多,并出现频繁持续的发热、盗汗、腹泻和乏力症状,患者还会出现明显体重下降,淋巴结肿大等情况。
截止2023年底,全球已确诊HIV 感染者共有3900万,其中新发病例数130万。我国统计的艾滋感染者数量在129万,也就是说1000个人里就可能有1个艾滋患者,别小看这些数字,它代表的是一个个被摧毁的家庭和生命。

二、农村艾滋病悄然蔓延
近年来,艾滋发现地区中,农村有了“起飞”的趋势,可能有人会说,农村都是老人多,怎么还会中艾滋?
实际上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年群体反而有高发趋势,有数据显示,2018年-2022年,全国农村地区60岁以上老人艾滋感染者共计113311例,是全国该年龄段确诊数的71.8%。
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农村地区防艾宣传不到位,加上性羞耻,很多村民甚至连艾滋病都没听过,另外很多老人习惯性以为年纪大就可以不用做防护措施,防范意识差,导致病毒暴露风险增加,还有就是农村地区老人受在外务工、再婚等因素影响,容易寻找临时性伴侣,这种不稳定的性关系也增加了感染风险。
再加上医疗卫生条件差,如果遇到医疗器械消毒没弄好,或者患者共用注射型器械等情况,都会给病毒感染制造机会。
另外农村中的母婴传播也是导致感染的一大来源,感染患者在怀孕、分娩或者哺乳过程中,没有接受产检预防,很容易把病毒带给孩子。

三、没“乱来”也会得病?3件事碰不得!
现如今无辜感染的人数越来越多,其实除了高危性行为,日常公共场所也可能误触感染,因此小九强烈建议出门在外,这3不碰务必遵守:
1、不碰任何可能接触血液的私人用品
共用牙刷、剃须刀、刮眉刀、指甲刀等行为,虽然看着平常,实际上但凡这些物品沾染病毒,使用过程中只要出现血液或体液接触就可能被病毒入侵,增加感染风险,因此类似私人物品最好不要一起用。

2、不碰未经严格消毒的穿刺工具
比如打耳洞、纹身这些需要使用到穿刺工具的情况,如果器械消毒不完善或者存在多人共用的情况,也可能导致病毒随器械进入皮肤,增加感染风险,如果需要纹身、打耳洞或者进行洗牙拔牙等操作,一定要选择正规机构进行,并检查相关器械有没有消毒处理。
3、不碰来源不明的注射器
现实中很多吸毒人员感染艾滋都是通过共用注射器,提供了血液传播渠道引起的艾滋感染,所以日常如果不是正规渠道未开封的注射器,千万不要使用,避免和他人共用风险。

其实只要做好传播渠道切断,避免进行高危行为,也可以很好的避免艾滋感染风险,记住上述防艾禁忌措施,保护自己就是对抗感染最有效的手段。
参考资料:
[1]《全球新增艾滋病感染者130万,我国31省份均有暴露后预防门诊》.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2024-11-28.
[2]《药「艾」,那病,还是不治之症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23-11-29.
[3]《艾滋病:没有“高危人群”,只有“高危行为”》.科普时报.2024-12-01.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