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什么调料最易致癌?是耗油吗?医生:这4种调料做饭时尽量少放

家住济南的王阿姨,刚满60岁。十几年来,她做饭讲究“味儿大”,炒什么菜都要加酱油、蚝油,再来点鸡精和辣椒油。

家人偶尔提醒她要清淡点,她总是反驳:“我不吸烟、不喝酒,身体挺好的,讲点口味怎么能出事?”

直到最近单位体检,她的胃镜报告显示“胃黏膜慢性炎症伴糜烂”,医生审视着她的饮食习惯,忍不住提醒:“调料不是越多越好,有些种类,吃多了真的会悄悄损害健康,甚至增加致癌风险。

很多人觉得,“调料只是点缀,难不成也能吃出癌症?”但你真的了解常见的这些调味品吗?有人说蚝油里有致癌物,也有人对辣椒油情有独钟,但背后的科学依据又是什么?

究竟什么调料最容易增加癌症风险?哪些使用习惯最该当心?尤其是第4种,连许多老厨师都容易忽视。真相,也许和你以为的恰恰相反。

调味料并非“无害点缀”,这些日常习惯或在悄悄毁健康

很多家庭炒菜、炖汤,喜欢“大把撒调味”,不仅是口味偏好,还是习惯使然。但研究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居民高盐饮食率已超过60%(数据来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而咸味重的背后,往往就是酱油、蚝油、鸡精等调料的大量使用。

调味料之所以风险高,和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部分调料在高温下易产生有害物质。例如,酱油中如果有亚硝酸盐残留,和胃酸反应可能生成亚硝胺类致癌物,这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明确致癌因素。

钠含量高。鸡精、蚝油、老抽等钠盐极高,长期过量摄入钠,已被证实与胃癌、肾癌、食管癌风险升高密切相关(见中国癌症报告2024)。

一些含辣、发酵、腌制的调味油脂,高温反复加热后,还可产生如苯并芘等致癌物质

很多人忽视调味料“叠加”摄入的隐患,实际上,每天通过多种调味料摄入的盐、添加剂、化学成分总量极易超标。

“只要用量不大就没事”是误区。现代医学已反复提醒,慢性疾病和癌症恰恰是量变到质变、长期积累的结果。王阿姨的胃部损伤,就是每餐“再多来一勺、再添一点”的必然后果。

医生重点提醒:这4种调料,做饭时一定要“少放”

具体来看,频繁“大量”使用以下4类调料,对健康威胁最需要警惕:

酱油,亚硝胺隐患,不宜过量

酱油在发酵过程中,易残留亚硝酸盐。若品质不佳、保存不当,再遇胃酸或高温环境,就可能生成亚硝胺类致癌成分。中华医学会数据显示,长期每天过量使用酱油(>30ml/天),消化道癌变风险可超出清淡饮食者20%-30%

耗油,高钠、高糖“隐形雷区”

很多中老年人误以为耗油“只是鲜”,实则其钠含量甚至高于普通盐。部分耗油每百克钠含量高达6g-8g,长期高钠摄入易导致高血压、加重肾脏和心脏负担

此外,耗油中的糖含量也高,胰岛素抵抗和肥胖风险明显提升。医生长期监测显示,高钠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低钠人群高出16.7%。

鸡精/味精,钠负担与肾损伤

有些家庭做菜“鸡精味精轮番上阵”,但这两类调料钠含量极高(每10g可含钠1-2g),直接增加肾脏负担,控制不善还会导致水肿、心衰等风险提升

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中老年患者,医生建议“能不放就不放”,最多不超过2g/天

辣椒油/复合辣味调料,高温致癌物+消化负担双重风险

经常做菜用辣椒油或各种自制辣酱,尤其是高温下反复加热(如爆炒、炝锅),容易生成苯并芘等致癌物。

长年食用,消化道炎症、胃癌、食管溃疡等概率显著升高。专业随访显示,爱吃辣味油膳者胃部不适发生率高出普通人群23.5%。

你是否觉得自己用得并不过量?别忘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炒菜时“手随感觉”、吃饭时“再蘸一点”,这些点滴的累计,才是问题的关键。

健康“提味”有窍门,这些方法让你吃得香又安心

很多人担心“既然高风险,那是不是以后什么调料都不能用了?”其实并不需要“清汤寡水”,科学主张“适度、合理搭配”

烹饪时先用天然香辛料(葱、姜、蒜、花椒、柠檬等)提味,再少量添加低钠盐或减盐酱油。

尽量避免复合调味包、快餐调味料和反复高温油炸用料,这些产品添加剂、油脂含量不明,健康风险高。

烹饪结束前再加调料,避免因高温分解产生毒素;可使用量勺,严格控制盐、酱油、耗油用量。

高血压、高血糖、肾脏功能异常者,每天钠摄入控制在<5g盐(含调味料钠),如不确定,可用食盐勺帮助计量。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食管癌与饮食相关性的流行病学调研报告》

《酱油、耗油等调味料致癌机制研究综述》

《中国居民高钠饮食现状调查分析》

《膳食调味料使用与慢性病风险的流行病学证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什么调料最易致癌?是耗油吗?医生:这4种调料做饭时尽量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