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将骨质疏松等同于骨头老化,认为这就如同头发变白一样不可逆转,只需简单补钙即可应对。
但在内分泌科医生眼中,骨质疏松绝非如此简单,它更像一位潜伏在体内的“小偷”,悄无声息地侵蚀骨骼中的“钙质砖瓦”,而操控这一过程的,正是我们身体内精密的内分泌与代谢系统。
唯有穿透表象、洞察根源,才能实现从源头到全程的有效防治。

骨骼是活跃的内分泌“信号中枢”
过去,骨骼常被视为被动的“钙储存库”,认为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储存矿物质和提供结构支撑,但前沿医学研究正彻底颠覆这一认知:骨骼本身就是一个功能强大而活跃的内分泌器官。
骨骼能主动分泌一系列被称作“骨因子”的化学信使,如骨钙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等。这些因子如同骨骼派往全身的“特使”,能够远距离、精准地调节大脑、肌肉、肾脏、胰腺等多个重要器官的功能。例如,骨钙素可穿透血脑屏障进入大脑,直接影响我们的认知功能、情绪调节和运动神经元发育。最新研究更提示,骨钙素可能在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等衰老相关认知衰退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与此同时,骨骼与紧邻的肌肉更是一对密不可分的“邻居”与“战友”。骨骼分泌骨钙素、肌肉分泌鸢尾素,这些特定的生物信号分子在体内进行着持续的、精密的“细胞对话”,共同维持着运动系统的健康与平衡,成为全身代谢网络的重要节点。
骨质疏松是结果,而非病因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65岁以上的患者,他们时常被一种难以名状的痛苦困扰着。那种来自腰背部的说不清的酸痛感,仿佛源自骨头深处。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感觉骨头里面“空空的”,无论坐着还是躺着,都找不到一个舒适的姿势。
而更令这些患者忧心的是,随着年龄增长、迈入老年阶段,他们的身高也开始悄悄“缩水”,原本合身的衣服变得松松垮垮。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缺钙了,可坚持喝牛奶、吃钙片却收效甚微。
更糟糕的是,部分患者即使严格遵循医院制定的抗骨质疏松方案治疗,症状改善依旧甚微,反而出现了新问题:莫名的乏力感常常袭来,恶心感令人食欲不振,情绪也变得越来越低落,对往日喜爱的活动失去了兴趣。
这是怎么回事?其实,诸多内分泌代谢疾病常以骨质疏松为首发或主要表现,若仅诊断为原发性骨质疏松而盲目补钙,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笔者就曾接诊一名65岁的阿姨,她被诊断为重度骨质疏松,但经过进一步检查发现,她的血钙水平处于正常偏高范围、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异常增高。最终,她被确诊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原来,这名阿姨多年骨质疏松,其根源并非简单的缺钙,而是那个隐藏在颈部、小如绿豆的甲状旁腺出了问题。它过度分泌甲状旁腺激素,持续“窃取”骨骼中的钙,此时若单纯补钙,无异于给漏水的池子注水,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增加肾结石风险。
除了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这名“窃骨贼”,以下四类内分泌疾病也需警惕——
性腺功能减退: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这也是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内分泌诱因。
糖皮质激素相关疾病:库欣综合征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也面临严重骨质疏松风险。过量的糖皮质激素会抑制骨形成,促进骨吸收,同时干扰钙的吸收和代谢,形成多重打击。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过量甲状腺激素会加速骨骼转换率,导致骨吸收超过骨形成,久而久之造成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
糖尿病:近年来,糖尿病与骨骼健康的关系愈发受到关注。身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影响骨质量,破坏骨骼微结构,而糖尿病相关的慢性炎症和并发症也会间接损害骨骼健康。
构建从内分泌到代谢的全维度干预体系
真正有效的骨质疏松防治,不能仅满足于单纯补钙,必须从根源上做好系统维护。可以说,随着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愈加深入,我们以往对该疾病的传统认知正被打破。骨质疏松症并非一个孤立的骨骼疾病,而是与全身内分泌、代谢、免疫密切相关的系统性疾病的“骨骼表现”。
对患者而言,这意味着防治策略需要更具前瞻性和整体性: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运用前沿诊断工具,了解自身骨骼代谢状态;接受基于循证医学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同时,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关注营养(特别是蛋白质和维生素D)、坚持负重运动、维护肠道健康等。
首先,借助骨密度检测、血钙/磷、甲状旁腺激素、性激素、甲状腺功能等精细化检查,区分原发性骨质疏松与继发性骨质疏松,避免漏诊潜在的内分泌病因。
其次,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身的个体化方案,比如针对继发性骨质疏松,优先治疗原发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手术治疗);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结合骨代谢指标选用抗骨吸收药物、促骨形成药物等,而非单纯依赖钙剂。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到充足的营养支持、规律运动以及健康管理,切记戒烟限酒,保持充足睡眠,减少骨骼健康风险因素。
小贴士:骨松防治“四步走”
营养筑基:足量奶制品+豆制品+深绿蔬菜,搭配规律日晒;
运动强骨:坚持负重运动与力量训练,激活骨骼代谢;
定期筛查:绝经后女性、50岁以上男性定期做骨密度检查;
习惯护航:戒烟限酒、控体重、保睡眠,筑牢健康防线。
(作者为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