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西京医院九八六医院心血管内科李慧主任团队联合西京医院沈敏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样新教授,成功完成医院首例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EV-ICD)植入手术,65岁的张先生(化名)重获“心安”。
“该设备既像给高危人群心脏旁加了个‘监视器’,也像多了一台随身携带的除颤仪,能24小时监测心跳,一旦发生危险心律失常,就会自动除颤抢救,第一时间守护患者生命安全。”血管内科李慧主任表示。
张先生两年来一直被反复发作的头晕、心悸困扰着。近两周情况加重,发作时会恶心、眼前发黑、冒冷汗,甚至短暂失去意识,活动或情绪激动后更为严重。
经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心脏超声等系统检查,患者确诊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射血远低于正常水平,随时可能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猝死。
据了解,EV-ICD(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是目前防治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而传统术式需要通过静脉将除颤电极导线送入右心室,长期可能存在感染、血管损伤、导线故障等风险。
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大、心功能差、身体耐受性低,李慧主任团队与沈敏教授、陈样新教授通过多学科会诊共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最终决定采用更具优势的EV-ICD微创技术,为患者筑起一道“心”防线。“这项技术的创新,在于避开了血管和心脏内部,有效降低感染与损伤风险。”李慧主任解释。
据了解,心脏性猝死是指心脏原因导致的、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它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甚至是在看似健康的人群中。EV-ICD是一种新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是目前防治心脏性猝死的关键技术,尤其适用于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心律失常患者。它具有更安全、功能全面、更微创、使用寿命长等核心优势。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与传统路径不同,手术于胸骨下开一个小孔,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实时影像引导下精准定位穿刺部位,将细长的电极导线缓慢送入心脏外部的胸骨后间隙,并精细调整其位置,使其一端紧密贴合心脏相关区域,确保准确感知心电活动并传递治疗信号。术中实时监测导线走向,有效避免移位或周围组织损伤。
确认导线位置无误后,团队在患者胸壁预设部位制作微小囊袋,植入火柴盒大小的EV-ICD脉冲发生器,并与导线连接,随后立即对设备进行功能调试。整个系统完全不进入血管和心脏,极大降低了长期并发症风险。
整场手术过程流畅,耗时1.5小时,创伤极小。术后患者安全返回心内科监护室,医护人员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及创口情况,并悉心进行个性化护理。
术后第一天,患者就可下床走动,头晕与心悸症状明显缓解,恢复情况超出预期。“之前走几步就喘不上气,现在能慢慢散步了,整个人轻松多了!”张先生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李慧主任告诉记者,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为区域内复杂心律失常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也标志着医院在心脏微创介入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全媒体记者 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