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姑娘跑遍了消化科、神经科,头痛、胃痛、浑身乏力的毛病却越治越重,所有检查单都写着“正常”;退休大叔半夜急诊跑了十几次,胸闷气短得像要心梗,心脏检查却全没问题。直到他们走进精神科,才拿到答案:中度抑郁。你可能会疑惑:抑郁不是“心情不好”吗?怎么会变成实实在在的疼痛?这就是被很多人忽略的“抑郁躯体化”——情绪的痛苦没处发泄,就变成了身体的“求救信号”。
原来这就是抑郁躯体化
先把“抑郁躯体化”说明白:它不是“装病”,而是心理问题转化成了生理症状。就像心里的负面情绪找不到出口,就转头向身体“撒气”。医学上解释,长期压抑的情绪会让大脑里的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情绪信使”乱了套,比如血清素不足会放大痛觉感知,明明没有器官病变,却会真实感受到疼痛;还会让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失调,身体对不适的敏感度直线上升。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更证实:有抑郁症状的人,几年后出现全身疼痛的概率会显著增高,抑郁越严重,疼痛越明显。
这些“查无病因”的症状,大概率是抑郁在“偷袭”。最常见的有6类,快看看你有没有中招:消化系统总“报警”,胃痉挛、肠易激、吃不下饭,明明没吃坏东西却反复腹泻;全身游走性疼痛,头疼、肩颈疼、肚子疼,位置不固定,疼起来钻心;皮肤突然出问题,荨麻疹、湿疹反复冒,查过敏原却一无所获;神经系统紊乱,头晕、手脚麻木、记忆力变差,总觉得昏昏沉沉;心肺功能“失灵”,胸闷、胸痛、呼吸困难,怀疑心脏病却查不出问题;睡眠彻底紊乱,要么翻来覆去睡不着,要么早醒后再也睡不沉,睡醒了比熬夜还累。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性格开朗的人,反而可能是抑郁躯体化的“高危人群”。很多人觉得“抑郁就是闷闷不乐”,但面带笑容、待人友善只是一种行为习惯,和是否抑郁毫无关系。对开朗的人来说,“爱笑”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他们下意识暗示自己“要豁达”,却把真实痛苦藏在心里;另一方面,正因为他们总表现得很快乐,身边人很难发现他们的异常,等到确诊时,往往已经憋了很久,躯体症状也更严重——这就是为什么开朗的人患抑郁,大家总会觉得“不可能”。
如果你或身边人有类似情况,记住这3点能少走弯路:第一,别硬扛也别乱投医,如果身体持续不适超过2周,且查遍相关科室都正常,一定要去精神科或心理科看看,抑郁量表和专业评估能找到根源;第二,别被“矫情”的标签绑架,躯体化的疼痛是真实存在的,就像感冒会发烧一样,是疾病的信号,求助不丢人;第三,家人朋友别乱劝“想开点”,不如说“我知道你很难受,我陪你去看看医生”,理解和陪伴比空泛的安慰更有用。大部分患者通过药物调节神经递质,配合心理疏导,1-2个月后躯体症状就会明显缓解。
最后想说:身体从不会说谎,那些“查无病因”的疼痛,不过是情绪在借身体“说话”。它不是你的“弱点”,而是身体在提醒你:“该好好关注自己的情绪了”。如果你正在经历这种痛苦,别害怕,这不是无解的难题;如果身边有人这样,别轻视,你的理解可能就是他们求助的勇气。抑郁躯体化不可怕,承认它、面对它,就已经赢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