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男性摸到睾丸上的小疙瘩就慌了神,但从临床数据来看,绝大多数都不是癌症。最常见的良性情况有三种:
附睾结节:附睾是附着在睾丸后方的 “小管子”,负责储存精子。如果之前得过附睾炎,炎症消退后可能留下质地偏硬的结节,通常有轻微压痛或无不适,边界清晰,和睾丸能明显区分开,多年不变化,对健康无影响。
精索静脉曲张相关结节:精索静脉回流不畅会导致血管迂曲,部分患者能摸到睾丸上方的 “蚯蚓状” 柔软结节,站立时明显,平躺后减轻,可能伴随轻微坠胀,一般不恶变。
皮脂腺囊肿:睾丸表面皮肤的皮脂腺堵塞形成,表现为米粒或绿豆大小的圆形疙瘩,质地较软,无压痛,挤压可能有白色分泌物,和睾丸本身无关。

重点警惕:睾丸癌的 “危险信号”
虽然良性居多,但睾丸癌的漏诊风险绝不能忽视,尤其年轻男性(20-40 岁是高发年龄)。如果疙瘩符合以下特点,必须立即就医:
质地硬如石头:恶性结节的典型触感是 “坚硬、固定”,像摸在石头上,按压无疼痛或仅有轻微胀痛,这是和良性结节最核心的区别。
无痛性增大:疙瘩会在几周或几个月内慢慢变大,全程无明显疼痛,很多患者因为 “不疼” 就拖延,直到结节长到一定大小才就诊。
与睾丸融为一体:恶性结节通常和睾丸组织粘连,无法单独推动,而良性结节大多能和睾丸分开活动。
伴随症状:少数患者会出现睾丸轻微坠胀、下腹部隐痛,或单侧乳房莫名增大(癌细胞分泌雌激素导致),这些 “不典型信号” 也容易被忽视。
发现疙瘩后,正确做法是什么?
别自行判断、不挤压刺激:很多患者会用手反复按压、尝试挤压疙瘩,这可能导致良性结节感染,或让恶性结节的细胞扩散,完全不可取。
优先做睾丸超声(金标准):超声能清晰区分结节是在睾丸内还是睾丸外、质地是实性还是囊性、血流信号是否丰富 —— 恶性结节多为 “睾丸内实性占位,血流信号强”,良性结节多为 “睾丸外囊性或混合性,血流信号弱”。
必要时进一步检查:如果超声提示恶性可能,需要做肿瘤标志物(AFP、HCG、LDH)检测,或 CT/MRI 排查转移,最终通过病理活检确诊(病理是诊断金标准)。

这两类人要格外注意
有睾丸癌家族史者:直系亲属患过睾丸癌,患病风险会显著升高,建议从 20 岁开始,每月做 1 次睾丸自查。
隐睾患者:儿童时期睾丸未下降到阴囊(隐睾),即使做过手术,成年后睾丸癌风险仍比常人高 10 倍,需定期做超声复查。
最后总结
睾丸摸到小疙瘩≠癌症,但 “忽视不查” 可能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良性结节大多无需特殊处理,而睾丸癌只要早发现、早治疗,5 年生存率可达 95% 以上。记住:发现异常第一时间找泌尿外科医生,别靠 “感觉” 拖延,也别轻信网上的 “偏方鉴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