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脑中风不是“人生终点”

医学里有一种病叫“与死神赛跑”,来得快,走得也快,一旦错过了最佳时机,就可能会留下一辈子的残疾,甚至会要了人的命,这就是脑中风。很多人都觉得“中风”就意味着完了,好像人生按了暂停键,但是实际上医学的进步正在改变这样的命运。现在介入技术的出现让中风治疗进入了一个“争分夺秒”的时代,给病人和家属带来了新的希望。

什么是脑中风?

简单说,中风就是“大脑的血管出现病变”。一种是“堵了”,血液送不进去,叫缺血性中风;另一种是“破了”,血液冲进脑部,叫出血性中风。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会让脑细胞缺氧或死亡。脑细胞一旦死亡就很难复活。医生常讲“时间就是大脑”,就是说每耽误一分钟,就有成千上万的神经元无法存活。所以,如果怀疑中风,就得争分夺秒。

介入技术如何重塑格局

之前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方法就是注射一点溶栓的药物让血栓慢慢溶解,但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必须得及时使用,另一个是并不是每个血栓都能溶解,所以很多病人本来已经到了医院,结果却因为没有及时送达或者效果不佳而错过了最好治疗时机。而介入技术就像多了一把“枪”,医生通过仪器,把一根长长的管子放进血管里,在显微镜下一路直通到病人脑里,然后直接用特别的工具把血栓“套走”或者直接“吸出来”,这样的好处就很明显了,它是直接去“拆东墙搬过来堵住西墙的砖头”,而不是让这些砖头慢慢散开,而是直接拿掉。

特别是对于大动脉堵塞的病人,这种方法往往更直接也更好一些。

争分夺秒的力量

脑海中风抢救就像一场赛跑,介入技术给了医生更长的救治时间。很多研究显示,即便发病超过溶栓的时间限制,介入手术也能为一些病人打通血管,减少残疾的风险。这意味着原本已经无法救治的病人多了一条生路。医生常说的一个比喻是,大脑像一座城市,血管就像道路,堵车了整个城区就会瘫痪。吃药溶栓就像是派人在路上慢慢疏通堵点,介入取栓就像是直接派辆“工程车”来把障碍物搬走,道路瞬间就通了。

治疗背后的挑战

介入技术很令人兴奋,但并不是万能的。它需要很多医疗资源,要有一流的设备、训练有素的医生、随时待命的急救系统。并不是所有的医院都能做这种手术。病人本身的情况也不一样,血栓的位置、大小、病人的整体健康状况等都会影响效果。换句话说,这并不是一种能够确保完全治愈的“灵丹妙药”,但它大大提高了获救的可能性。

对普通人的提醒

医学进步固然重要,但能救命的往往是患者及家属第一时间的反应。识别中风的早期症状,是每个人应该学会的技能。“中风120”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1看一张脸:微笑时嘴角对称性分析。

2查两只胳膊:举起时是否存在一侧无力下垂。

0听一句话:言语表达的清晰度与模糊性研究。

只要出现这些情况,就赶紧拨打急救电话,将病人送往具备治疗条件的医院,不要拖延,也不要自行处理。许多病人错失救治机会,并非因为缺乏好医生,而是未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未来的方向

介入技术只是中风治疗中的一个环节,将来人工智能、影像学的发展会协助医生更快地识别出可以做手术的病人,减少决策时间。而且,区域化的急救网络建立起来之后,更多的病人会在“黄金时间段”内抵达具备救治能力的医院,中风不再是绝对的“终点”,而变成了一个要靠全社会共同应对的难题。

总之,脑中风让人谈之色变,但医学从来不是静止的,介入技术的普及,让更多人从“无路可走”变为“柳暗花明”。普通人最需要记住的不是复杂难懂的医学名词,而是中风的危险信号、识别信号、第一时间送医。医学在进步,时间是最大的盟友,抓住时间,就是给生命更多的可能。及时就医并不只是抢救当下,更关系到后续康复质量与生活独立性。多一分早发现,少一分遗憾;多一分快速行动,就可能多一份健康未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脑中风不是“人生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