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质生产力加速成形的时代版图上,一批新兴技术正在重塑制药行业的发展逻辑:CGT治疗在突破疗效上限,ADC在改写靶向治疗,而核药,正悄悄推动医学进入“影像与治疗合一”的新周期。
过去十年,创新药的竞争围绕靶点、机制与管线展开,而如今,一条更具产业纵深的技术链条正在形成:从同位素生产、核药房网络、分子影像设备,到RDC创新药物,再到核医学科的科室体系建设,核药首次呈现出“完整产业形态”,并且正在快速扩张。
这并非偶然。
行业“蛰伏期”中积累的底层技术体系,正在政策、资本与产业链共振的当下加速释放。
“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三级医院核医学科全覆盖,同位素供应链、加速器建设与核药流通体系陆续进入政策窗口期。与此同时,以Lu-177、Ga-68为代表的关键核素依赖进口的矛盾被放大,核药房准入、设备配置许可、病房建设等结构性短板,正在成为产业能否规模化的决定因素。
而在北京,这条脉络已经延伸成更具象的产业图景:从“401反应堆”的历史火种,到同辐、原子高科、先通医药、博锐创合等创新主体的汇聚,再到怀柔科学城分子影像中心的落地,北京正以系统化能力重新定义中国核药的可能性。
然而,当供给端的瓶颈、临床端的可及性与创新端的竞争格局同时发生变化, 核药产业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拐点时刻”。
问题不在于核药能否发展,而在于它将以怎样的速度、在怎样的体系里发展。
11月26日,2025启思会期间,“核力跃迁 药见未来·核药创新论坛”将在这样的时代节点上展开一场关于核药未来的深度思辨:
供应链如何突破瓶颈?
核药房网络如何支撑全国可及?
从RDC到CTR,中国如何在下一轮全球核药竞争中占据位置?
政策、资本、科研、临床如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振体系”?
这是一次从瓶颈到路径、从技术到产业的全景对话。
核药的窗口期已经打开。
而这场论坛,将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核药正在从“追赶者”迈向“定义者”的方向。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