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已至,气温骤降,又到了“反复感冒”的高发季。很多人一出门就被冷风“吹到”,回家就开始打喷嚏、流鼻涕,甚至高烧不退。感冒看似小病,却常常让人苦不堪言。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不同类型的感冒到底有什么区别?又该如何科学预防和应对?中医又有哪些好办法?

01
流感、风寒感冒、病毒性感冒,区别在哪?
感冒其实是个“大家族”,不同类型的感冒,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都不一样。
流感
病因:流感病毒(甲/乙型)
主要症状:高热(可达39~40℃)、全身酸痛、乏力、干咳、咽痛等,起病急、症状重。
传染性:强,可通过飞沫、接触传播。
治疗重点: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对症支持。
预后:病程较长,一般1-2周,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需警惕。
风寒感冒
病因:外感风寒(受凉)。
主要症状:怕冷重、发热轻、无汗、流清涕、鼻塞、咳嗽、痰白稀,舌苔薄白。
传染性:无。
治疗重点:辛温解表,如荆防败毒散、麻黄汤等。
预后:病程较短,一般3-7天,注意休息、保暖后可自愈。
病毒性感冒
病因:鼻病毒、冠状病毒等。
主要症状:症状多样,以发热、鼻塞、流涕、咽痛、咳嗽为主,全身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有低热或无发热。
传染性:部分具有传染性,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
治疗重点:对症治疗为主,部分可用抗病毒药。
预后:多数患者3-7天可恢复,部分可能因个体差异或病毒类型出现并发症。
02
如何筑起“冬季呼吸防线”?
接种疫苗: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尤其推荐老人、儿童、孕妇和慢性病患者优先接种。
保暖防寒:风寒感冒多因受凉引起,立冬后要注意头、颈、足部保暖,避免冷风直吹。
勤洗手、戴口罩:感冒病毒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尤其在人群密集场所,佩戴口罩、勤洗手是基本防线。
增强体质: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健体魄是预防感冒的根本。秋冬季节可适当服用膏方调养,如:
✅玉屏润肺膏(推荐)

组成: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润肺止咳中药(如沙参、麦冬、枇杷叶等)
功效:益气固表、润肺止咳
适用人群:
秋冬易感冒、呼吸道敏感人群;
长期咽干、咳嗽少痰人群;
气虚乏力、抵抗力弱人群;
特殊职业 / 环境人群;
术后 / 病后恢复期人群
服用建议:建议每天早晚各 1 次,每次 15-20 克,饭前半小时用温水送服(水温不超过 60℃,避免破坏膏方中的活性成分);如果脾胃功能较弱,也可饭后 1 小时服用,减少对肠胃的刺激;
服用周期:秋冬季节服用,一般以1个月为1个周期,连续服用 2-3 个周期(即 2-3 个月),能更好地达到 “润肺固表” 的效果;如果症状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延长服用时间。
03
感冒了怎么办?中医教你“对症应对”
✅风寒感冒初期(怕冷、无汗、流清涕)
食疗方:生姜5片 + 葱白3段 + 红糖适量,煮水热服,发汗解表。
外治法:艾灸大椎、风池、合谷等穴位,温阳散寒。
捂热八虚: 用搓热的双手捂住两肘、两腋、两髀、两腘等八个部位,直到关节不凉,可帮助排出体内寒气。

✅流感或病毒性感冒(高热、咽痛、全身酸痛)
退热法:可用柴胡、黄芩、青蒿等清热解表药物,配合物理降温。
刮痧:用刮痧板沿脊柱两侧(膀胱经)从上向下刮拭,出痧后注意保暖,可缓解发热、肌肉酸痛。

注意:若高热持续不退、咳嗽加重、呼吸困难,应及时就医,避免并发症。
✅感冒后恢复期,别忽视“调养”
很多人感冒症状缓解后就掉以轻心,结果反复发作。中医认为,感冒后期多属“气阴两虚”,此时应:
饮食调养:多喝温水,吃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小米粥、百合、银耳。

避免劳累:感冒后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熬夜,可继续服用玉屏润肺膏,帮助恢复正气,防止“反复感冒”。
◆
立冬之后,寒气渐盛,感冒也进入了“高发模式”。认清感冒类型,科学预防,合理调养,才能在这个冬天少生病、不反复。中医讲“未病先防、即病防变”,愿你我都能在这个冬天,守住健康,安然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