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心理健康和躯体健康密切相关。省内4家医院的多位心理科医生表示,如今,心理科已经不是一个神秘的医院科室,希望透过媒体宣传,使公众了解心理疾病常识,让公众更加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
贵州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向慧说,媒体宣传对于大众了解精神健康非常有帮助。心理治疗目前是特属于医院的一个职业岗位,有专门的精神科医生,诊断及药物治疗,从业人员有定期学习,更值得公众信赖。近些年来,该院心理门诊的门诊量逐年增加。

贵州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向慧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陈桂芳解释,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导致焦虑、抑郁、失眠等常见问题的发生率上升。心理门诊需求量增加来自于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度显著提高,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疯子”或“意志薄弱”,更愿意主动求助。媒体和科普宣传对于公众关注心理健康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陈桂芳
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成瘾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燕菁说,最新调查研究显示,在中国成年人群中,任何一种焦虑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7.6%,而12个月患病率亦达到4.98%。2019年中国抑郁症患病率较1990年增长了22.01%,并且在20年间伤残调整生命年增长了14.70%,这一上升趋势凸显了社会发展对个体心理健康影响的巨大挑战,也表明了公众对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急剧增长。同时,大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度不断提高,不再像过去那样对心理疾病讳疾忌医,更愿意主动寻求专业帮助。所以,预计在短期内心理精神科门诊需求量还将呈上升趋势。

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成瘾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燕菁
贵州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理睡眠门诊主任医师李蓉认为,心理疾病患者或者说需要心理咨询治疗的人在逐步增加,一方面是大家的健康意识提高,开始重视心理健康,三四十年前,并没有很多人过多关注心理的问题,现在不少人遇到生活事件,比如离婚、家人病逝,造成睡不好觉、抑郁、焦虑症状,甚至产生幻觉妄想,就会来看病、治疗,这是一件好事。

贵州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理睡眠门诊主任医师李蓉
对于心理咨询和心理问题的治疗,几位医生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向慧说,心理科关系的是大脑认知、情绪、感觉的一门学科,但目前的医学实验都是先做动物实验,比如将大鼠的心脏结构弄清楚,就可以类推人类的心脏,但无论将动物的大脑弄得多清楚,都无法类推人类的大脑。作为专业的医生,目前的诊断方式,的确是通过精神科晤谈,也就是结构化提问来听患者的诉说,根据诊断标准来做出诊断,心理量表、脑功能检查是辅助诊断手段。
陈桂芳认为,心理科医生首先需要通过倾听,结合专业问诊和评估工具,判断来门诊的人的情绪困扰是正常的应激反应,还是达到了某种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如抑郁症、焦虑症),这决定后续的治疗方向。然后,医生能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解释症状的原因,让患者明白“我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正常化”和“去污名化”本身就能减轻大量痛苦。 倾听是治疗的开始,后续可能涉及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等)或二者结合。医生的倾听是有目标的、结构化的,心理科提供的是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评估和干预体系,其深度和有效性是普通社交倾诉无法比拟的。
刘燕菁说,人们内心积攒了许多情绪和想法,需要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及倾诉途径来释放压力、梳理思绪。专业的心理医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沟通技巧,能够以客观、中立且专业的态度倾听患者的诉说。他们不仅能给予情感上的支持,还能运用专业知识帮助患者分析问题、找到应对方法,这种专业性和权威性是普通倾诉对象难以比拟的。对于一些确实存在心理疾病的患者,专业医生会通过科学的评估和诊断,运用相应的医学手段开展个性化治疗,包括心理、药物、物理治疗等方式。
李蓉认为,在对心理门诊患者的诊断过程中,患者对于症状的自我叙述是诊断一个重要依据。医生会结合一些心理评估的检查,还有一些其他的检查,比如说甲状腺功能、头部CT等情况,排除躯体的问题。有一些患者有甲亢或甲减症状,会出现情绪反应,还有的脑梗患者可能出现幻觉等,医生会结合必要检查综合诊治。治疗方式包含药物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等等。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心理疾病的机理还不完全清楚,还需要更多临床研究数据。
向慧说,贵州省人民医院已着手建立心理科病房。虽然医疗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本质是服务行业,所以医患交流很重要,心理科的工作量主要是医患交流,患者前来就诊的时候,往往处于认知、情感、行为出现异常之时,医生花在医患交流上的时间是其他科室医生的数倍。
陈桂芳说,从整体趋势上看,心理科建设正越来越受到医院内部的重视。但这种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在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医院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国家层面连续出台心理健康相关政策,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全民健康保障体系。越来越多的省市级综合医院独立开设了“临床心理科”或“精神心理科”,而不再是过去附属于神经内科的一个小组。新建院区或科室改造时,心理科的诊室环境、心理治疗室、物理治疗设备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一线城市、省会城市的大医院投入巨大,但基层医院、偏远地区的医院仍然非常薄弱。相较于心内科、骨科等“传统大科”,心理科在医院内部获得的资源分配仍然相对有限,仍处于“爬坡”阶段。
·刘燕菁认为,作为省级精神卫生中心,一直以来,省二医对于精神心理相关科室的建设极为重视。近些年来,成瘾医学科、睡眠科、精神康复科等逐渐获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也体现该院在硬件设施、人才培养、科研投入等多方面均持续加大。刘燕菁强调了预防在心理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心理疾病的发生往往与长期的心理压力、不良的生活方式、早期的心理创伤等因素有关。通过早期的预防干预,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风险。今年,省二医还开设了“精神心理疾病早期干预门诊”,将服务端口前移至预防和亚临床问题,以期为大众构建“早期筛查预警,防治联动一体”的心理疾病防治体系。
李蓉说,近年来,贵州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对心理科的建设十分重视。诊室从原来的两间增加到四间,还打算增加中医治疗室、沙盘治疗室、团体治疗室。她希望将来有专门的心理睡眠科病房。
心理科医生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哪些印象深刻的问题呢?
向慧的苦恼是公众对心理专业常识的不了解,有人认为患心理疾病的都是性格有问题;有人受影视作品误导,认为心理科医生很神奇;还有的人认为心理科医生就是解决纠纷的,或是帮助教育孩子的,一些患者就诊目的不清或不切实际等等。她认为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脑科学的滞后,导致工作中有无力感,希望可以建立一个心理健康研究所,为改善精神障碍患者的预后尽力。
在陈桂芳看来,心理科医生的工作量非常繁重。每个门诊患者都需要医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去倾听、共情、分析和思考,这本身就是极大的情感劳动。一天接诊几十个被负面情绪包裹的患者,对医生自身的心理也是巨大考验。
刘燕菁说她最欣慰的事是成功帮助一位沉迷网络的少年放下手机、走出心理困境,这位少年出院时留给医护人员的一幅画,让她深刻体会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李蓉说,她喜爱自己的职业,能通过自己的诊断和治疗,让病人恢复正常,自己会非常愉快。
四位医生深切认为,要大力促进社会大众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
作者 杨蔓薇(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记者)
编辑 刘娟
二审 肖慧
三审 覃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