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周泽楷
整整5年,67岁的张先生(化名)终于在这场与癌症的艰难战斗中取得胜利,他拿起那张显示正常的检查报告看了又看,往昔治疗路上的辛酸不易涌上心头。
2020年,张先生在体检中查出肠癌。尽管他在第一时间做了手术,但仅一年多后癌症便卷土重来,复查结果显示,张先生的右肝上有两个比硬币还大的肿块,是肠癌复发的转移灶。
“该怎么办?”连续遭受打击的张先生心情跌落谷底。幸运的是,一种新兴的肝癌治疗手段让他绝处逢生。
“肝上最大的肿瘤直径已有7厘米,肿瘤标志物AFP甲胎蛋白也到了正常值的几十倍,且常规治疗手段效果不理想。”浙江省肿瘤医院介入科副主任罗君至今仍对张先生首次就诊时那无助的神情记忆犹新,“他这样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处理起来相对棘手。”罗君医生分析,这种继发性肝癌常会受到肿瘤的位置、数目、病灶血供特点以及患者自身的肝功能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部分治疗手段无法实施或效果不佳,导致肝衰。但如果不接受治疗,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仅为6.9个月。

浙江省肿瘤医院介入科副主任罗君/受访对象供图
如何帮张先生抓住最后一线生机?罗君医生回忆,医院及时组织了核医学科、麻醉科、肝胆胰胃内科、放射科等多学科专家展开会诊。经综合评估后,专家团队建议以钇90树脂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后称为“钇90树脂微球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作为浙江省较早引进该项前沿治疗技术的医疗机构之一,浙江省肿瘤医院已完成了近百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与常规介入栓塞治疗依靠阻断肿瘤血供‘饿死’肿瘤不同,这种局部治疗新型‘核武器’对原发性肝癌、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十分友好。”罗君医生解释,这项治疗会根据每位患者肿瘤体积大小、形态和病程进行精准剂量计算,再通过微创介入手段方式,将载有放射性同位素钇-90的树脂微球输送到患者体内,微球随血液流动抵达肿瘤供血动脉,在病灶的内部战场精准投放“微型核弹”,实现定点“爆破”,从而最大程度地杀灭癌细胞,同时保护周围的健康组织不受损害,不殃及无辜。

罗君医生团队为患者开展钇90树脂微球手术/受访对象供图
2022年7月,成功通过术前模拟手术的张先生顺利接受钇90树脂微球治疗,结果令人欣喜:肝脏内的两个肿瘤体积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小,肿瘤标志物AFP甲胎蛋白数值也一路下降至两位数,这也让张先生对治疗更有信心。
“术后三个月复查,从影像学结果来看,绝大部分肿瘤已失去活性,各项指标都趋于正常。”罗君医生介绍。
然而,肿瘤治疗是长线作战,想要想维持这种“无瘤状态”并非易事。
“在一年半的密切随访中,张先生的肿瘤指标曾数次出现小幅度上升,好在医护团队及时察觉到他身体的细微变化,并通过相应治疗手段防患于未然。”罗君医生说,可这种病情反复的情况让张先生始终悬着一颗心。
得益于钇90树脂微球治疗所打下的基础,为彻底清除张先生身体里潜在“炸弹”的威胁,医疗团队为他制定了分步清除计划:先通过消融技术处理了一颗较小的肿瘤,又在近期对另一颗肿瘤做了手术切除,这才有了文章开头一幕。

罗君在解读报告/受访对象供图
张先生的故事并非个例。肝癌是中国发病率及死亡率都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而钇90树脂微球治疗的出现,让更多原本处于肝癌中晚期、丧失手术机会的患者“柳暗花明”。
“要注意的是,我们并不提倡患者将其当作压箱底的王牌,硬要拖到‘走投无路’时才来碰运气。如果条件允许,越早治疗帮助越大。”罗君医生补充道,“除了中晚期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可以用钇90树脂微球进行缩瘤降期、增大余肝,争取手术切除或移植的机会;不愿意或不适合外科切除的患者,也能进行放射性肝段消融,达到类似手术切除的根治效果;对高复发风险的人群,降低手术切除后的复发风险,提高生存获益。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国内已经有100多个城市和地区把钇90树脂微球治疗纳入了惠民保和多个商业保险的报销范围,已经为数百个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如“西湖益联保、百万医疗保险”等,这也是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