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才邻居李大妈又来敲门了。”69岁的张阿姨一边洗鱼一边念叨,“她说新闻上说鲫鱼和鲶鱼吃多会致癌,让我一个月都别买了,这到底靠不靠谱啊?”
你是不是也碰到过类似的话题?“致癌食物名单”、“别乱吃,这些鱼有毒!”这些消息时不时在朋友圈刷屏,让不少中老年人为家人的餐桌增添了一层焦虑。

是真的有权威机构把某几种鱼判了“死刑”?还是又一个空穴来风的谣言?尤其是最近一项网络流传:“鲫鱼、鲶鱼吃太多,真的会致癌!”让很多爱吃鱼的家庭陷入两难。
鱼肉是人体优质蛋白的来源,难道真的要和它绝缘吗?持怀疑态度的张阿姨一边翻着食谱,一边担心自己是不是该把冰箱里的鱼处理掉了。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关于“致癌鱼”的说法背后,还真有些科学逻辑,但更有不少被误解和夸大的地方。
而尤其是第2点,大部分人根本没注意到,吃鱼的健康关键,可能根本不是“种类”,而是吃法和食材来源!那么,这两种鱼真的会致癌吗?是否真的要远离它们?接下来,我们用权威数据和科学研究,为你拆解其中的真相!

两种鱼被列“致癌名单”?专家解读真因
这两年,社交媒体上关于“XX鱼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致癌物”的话题频繁出现。不少人甚至流传所谓“致癌鱼榜单”,让原本被视为健康的鱼肉变成了“危险分子”。
那么现实中,这些说法科学吗?事实上,目前没有中国或世界卫生组织公开发布过“致癌鱼名单”,但之所以有一部分鱼类被推到风口浪尖,背后有以下几点原因:
鱼类本身并不是致癌物,但部分环境污染或不规范养殖的鱼可能含有较高的有害物质,比如汞、镉、砷、农兽药残留等。尤其是鲶鱼、鲫鱼等在一些地区被曝出遭受污染源影响,这也是“被列致癌名单”说法的根源。

以中国疾控中心的2023年全国水产品抽检结果为例,发现极少数养殖鱼样本中重金属超标率为0.7%,大部分流通市场的正规渠道鱼类都符合安全标准。
烹饪方式问题。中国人习惯熏、炸、腌制等做法,而世界卫生组织IARC已将加工肉制品列为I类致癌物,对熏制、腌制鱼类同样有安全提示。
如鱼肉在高温炸煎或腌制过程中有亚硝胺、杂环胺等产生,摄入过量理论上与胃癌、肝癌等风险关联性增加。
网络谣言与片面引用。例如,把某地频发的污染事件当成所有鱼类的通病,或者断章取义“个别鱼类致癌物超标案例”变成“鱼=致癌”的结论,由此产生了极大的误导。
经常吃鲫鱼、鲶鱼的人,身体变好吗?还是更危险?
许多研究显示,鱼肉富含优质蛋白、DHA、EPA等不饱和脂肪酸,合理摄入有助于维护心脑血管、降血脂、增强免疫等多方面健康。但是,鱼的风险与益处有何权衡?坚持每周2-3次鱼肉,真的会“累积”致癌隐患?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2年分析全球36个国家、40万人饮食随访发现:
每周摄入250g-500g淡水鱼或海鱼的人,心梗和脑卒中风险低20%,同样人群中,未发现鱼类与整体癌症发病率有明显正相关。唯有特定区域因重污染水域养殖、或高温油炸饮食习惯人群,消化道癌风险略有提升
中国营养学会2021年饮食指南也明确指出:健康成年人建议每周吃鱼2-3次,每次50-100克左右,首选蒸、炖或水煮,减少煎炸、烟熏、咸鱼摄入。
但不可否认,个别地区仍有水产品污染风险。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城市水产品安全监测》,重金属超标鲫鱼样本占比低于0.4%,且主要来源为非正规小型水域。选用正规渠道、检疫合格的鱼类,健康隐患极低。
高频摄入腌制、熏制鱼肉。有调查显示,腌鱼咸鱼摄入量较高的沿海人群(如广东某些地区),鼻咽癌发病率高于全国均值2.7倍,但其根本问题在于烹饪工艺与添加剂含量,不在于“鱼的种类”。

鱼类健康吃法,这些建议你一定要知道
综合各大权威指南,科学吃鱼要牢记“3要3不要”:
要选来源保障的正规水产市场或大型超市,尽量不买散养无标识鱼类;要首选清蒸、炖煮等低温、保留水分做法,减少水产熏制、重油煎炸;要根据自身健康状况灵活调整,肾病、痛风患者建议按照医生推荐的品种和数量食用。

不要摄入腌制、熏制、咸鱼等加工水产为主食,更不要长期大量进食同一种鱼;不要迷信“野生一定好”,野生水域易受环境污染,正规养殖反而更可控;不要全盘相信网络谣言,定期关注权威机构抽检和食品安全公告。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风险评估》.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2023年城市水产品安全监测报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