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于11月21日(周五)15:00,在国家卫生健康委2号楼新闻发布厅(西城区北礼士路甲38号)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小雪)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杨金瑞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时令节气与健康”发布会。
小雪节气,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北方地区迎来初雪,南方一些地区也呈现初冬景象,提示大家注意防寒保暖。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建议大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科学佩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及时接种相应的疫苗,做好个人防护和健康管理。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将围绕小雪时节养生保健、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睡眠健康等主题,请各位嘉宾回答大家的提问。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杨伟宪女士;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主任医师孙伟先生;
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宋蕊女士;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张立晶女士;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彭质斌女士。
下面,进入今天的现场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各位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名称,请举手提问。
新华社记者
中医常说“冬主藏”,小雪节气天气阴冷,除了常规的保暖,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有效地“藏”住身体的能量和温暖,来提升正气防病?谢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
张立晶

感谢您的提问。“冬主藏”的意思,就是我们在冬天应该顺应自然,把身体的能好好收藏、储蓄起来,小雪的节气有效藏住能量,能够提升正气,除了常规的保暖之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起居“藏”身,要保证充足的睡眠,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在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3点是我们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生长激素对成人的细胞修复、组织再生和能量的恢复至关重要,这与中医的“涵养阳气”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小雪后应该尽量避免熬夜,以避免消耗阴血和阳气。
第二是情志“藏”神,可以通过按摩一些特定的穴位来稳定情绪,比如内关穴,是在我们腕横纹上约三指宽处,在两筋之间,如果用拇指按压,可以宽心理气、缓解焦虑;第二个是神门穴,在手腕内侧,腕横纹小指侧的凹陷处,按压此处也可以安神定志、清心除烦。这两个穴位,我们可以回去试试,可以宽胸理气。
第三个是运动“藏”阳,要避免大汗淋漓的运动,推进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以及一些和缓、侧重于身体内部的运动,比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以达到流通气血而不损耗阳气的目的。
第四个是饮食“藏”暖,建议适量食用温性、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比如羊肉、牛肉,以补充并守住身体的热量。此外,可以适当食用核桃、栗子等坚果,以避免食用生冷、寒冷的食物和饮品,以免损伤脾胃和身体的阳气。谢谢。
《澳门月刊》记者
生活中感冒发烧很常见,有人认为发烧马上就吃退烧药,把体温降下来就好,还有人一旦出现感冒症状就吃消炎药,请问这些做法科学吗?谢谢。
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
宋蕊

谢谢您的提问。首先,发烧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在对抗病原体,比如细菌还有病毒的一种保护性反应。适度升高的体温能够抑制病原体的复制,并且能够加速免疫细胞的循环和活性。对于发烧的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找到病因,病因找到以后,针对病因治疗是最正确的。退烧是为了减轻发烧带来的严重的不适感,比如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等。急于退烧可能会掩盖相关病情的变化和严重程度,会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
当体温升高的时候,可以先采用一些物理降温方法,比如说温水擦浴、减少衣物、降低室温等方法。但是当体温升高超过38.5℃,或者在升高的过程中患者伴有明显的不适,尤其是儿童既往有过高热惊厥病史可以提前给他进行降温,可以考虑使用相关的退烧药物,比如说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但是用药的时候需要遵循药品说明书的剂量和时间间隔。
“一感冒就吃消炎药”这是不正确的。首先,我们要知道病毒和细菌都可以导致上呼吸道的感染,但是两种治疗的方法是不同的。日常人们常说的“消炎药”,比如说阿莫西林、头孢、左氧氟沙星等等,这些都是抗菌药物,这些药物对于细菌感染是有效的,但是对于病毒感染引起来的感冒是无效的。感冒多数是以病毒感染为主,在患这些病毒感染的感冒以后,应该以休息、补水和对症治疗为主,合并有明确细菌感染的时候,我们必须得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抗菌治疗。谢谢。
《新京报》记者
想问一下现在有一些人在睡前会习惯于听一些声音或者喝酒,有些人会通过药物来帮助自己入睡,这些举措有没有用?谢谢。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主任医师
孙伟

谢谢你的提问。首先,不建议饮酒助眠。睡前饮酒虽然能够促进入睡,但是酒精会破坏我们正常的睡眠结构,导致浅睡眠增加、深睡眠减少,而且饮酒以后容易早醒。长期饮酒助眠不仅损害身体健康,还可能发展成酒精依赖,所以不建议饮酒助眠。
关于你提到的听声音助眠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法。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而且觉得舒服的声音类型,而不是随便播放一个“助眠”的声音。如果是“怕吵”,可以选择“白噪音”,比如老式电视机的雪花声,用来屏蔽外界的干扰。如果是“脑子停不下来”,睡前思虑比较多,可以选择“粉红噪音”,例如缓慢的波涛声、森林里的风声或持续的降雨声,帮助放松。如果听声音助眠,建议设置定时关闭,避免整夜播放助眠的声音。听声音助眠只能作为一个辅助的手段,不能替代规律作息等健康睡眠习惯。
关于安眠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担心安眠药成瘾而拒绝使用,或者自己乱吃安眠药,都是不恰当的。考虑需要用药的情况有以下几个:遭遇严重的压力性事件,导致急性失眠;经过严格的非药物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失眠仍未改善;因躯体疾病如疼痛,或心理问题如焦虑等导致的失眠。以上情况可以考虑使用安眠药。避免药物依赖的关键是:要经过专业医生的评估,在医生的指导下短期、间断、按需服用。不同类型的失眠,用药选择不同。必须由医生评估失眠的原因和类型,开具最适合的药物。短期服药的主要目的是快速打破失眠的恶性循环,为长期的认知行为治疗争取时间。并非每晚都必须服用安眠药,可以尝试间隔服药,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量。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
杨伟宪

谢谢你的提问,心血管疾病是“老年病”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实际上我们现在冠心病的发生呈年轻化的趋势。另外也有很多的中青年人都已经发生了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等,患病人数也是在增加,还有一些中青年人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这样的案例也在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它的形成可能要通过数年甚至十多年、数十年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并不是只有老年人才会有这个疾病,有一些危险因素,包括前面说的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之外,还有长期熬夜以及高油高盐的饮食、缺乏运动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另外,还有就是压力过大,以及肥胖,这些都会导致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这样即使是年轻人,他的血管也可能已经有很明显的斑块了。所以,心血管疾病不是单纯的“老年病”,中青年也必须要提高警惕,从早来控制这个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也往往会有一些“预警信号”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首先来讲,最常见的就是胸前区的不适,包括胸闷和胸痛,这种情况有的时候可能是一种紧缩感,也有可能是一种烧灼感,也有可能是一种咽部的挤压感或者咽部紧缩、压榨的情况,特别是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以及在饱餐或者寒冷的情况下出现这种症状。同时也有可能向下颌、肩部、双上肢、后背以及上腹部放射,这时候就要高度警惕是不是有心肌缺血情况的发生。还有一些情况是表现为消化系统的症状,比如恶心、呕吐等等,这时候还会伴有心悸、呼吸困难,以及头晕、大汗,甚至是极度乏力这种情况,这时候一定要小心是不是发生了急性的心肌梗死的情况。这些症状一旦出现以后,尤其是在频繁地发生、并且是在逐渐加重的情况下,应该及时就医。
最后,也建议大家要规律体检,关注血压、血糖、血脂以及心电图的结果,如果发现了异常情况,应该积极去咨询专业的医生。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除了众所周知的“寒冷导致血管收缩易引发心血管疾病”之外,还有哪些容易被忽视的危险因素?谢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
张立晶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寒冷可直接导致血管收缩,增加心脏的负荷,这是冬季心血管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与冬季生活密切相关又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危险因素也需要高度地关注。
第一是血栓形成的风险。冬季空气干燥,人体通过呼吸和皮肤蒸发掉的水分其实更多,加之天冷时人们对于渴的敏感度降低,就是不太愿意更多地去喝水,同时为了御寒,人们处于温暖的室内,使用暖气、电热毯等等这些都会加速身体水分的流失,身体水分流失以后会导致血容量相对减少,血液黏稠度增高,所以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应该养成定期喝水的习惯,保证每日充足饮水。
二是“三高”形成的风险。冬季人们倾向于摄入更多高盐,尤其是北方,腌菜的摄入量增加,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来御寒。“三高”会加重身体的代谢负荷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进程,尽量克制高盐高脂高糖的饮食,保证充足的蔬菜和水果摄入,维护血管的“清洁”。
第三是情绪障碍的风险。冬季昼短夜长,会影响人体合成维生素D,干扰大脑内神经递质的平衡,易导致情绪低落、抑郁或者焦虑,也会对心脑血管产生持续不断的压力,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建议大家在冬天的时候,天气晴好时多到户外接触阳光,主动进行情绪调节。谢谢。
极目新闻记者
有网友提问,如果已经出现流感样症状,但没有确诊、自行痊愈的情况下,是否还应该接种流感疫苗?谢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
彭质斌

谢谢你的提问。总的来说,出现呼吸道感染后能否打流感疫苗,其实是要根据疾病的阶段,身体恢复的情况来判断。首先,不建议在感染的急性发病期去接种流感疫苗,需要等到症状消失,身体基本恢复后再去接种。其次,部分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可能在感染后身体会比较虚弱,可以咨询医生,综合评估自己的身体状况后选择合适的接种时间。
如果已经出现了流感样症状,没有确诊,但是自行痊愈,这种情况下其实是建议可以接种流感疫苗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我们知道秋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呼吸道传染病感染的症状其实是不具备特异性的,多种病原感染之后都可能会出现像发烧、咳嗽、咽痛等流感样症状。但是出现上述症状并不一定是感染了流感病毒,也有可能感染了其他病原体,比如最常见的就是鼻病毒等引起的普通感冒。而当前我们知道现在是处于流感流行的季节,感染风险比较高,通过接种流感疫苗其实是可以预防感染,减少出现重症的风险。第二,一个流行季可能不止一种流感病毒亚型流行,比如当前流行季是以甲型H3N2亚型为主要流行株,但同时也检出少量甲型H1N1亚型还有B型(乙型)流感,而不同的亚型之间是没有交叉保护的。因此,在感染了一种亚型之后,还可能存在感染其他亚型的风险。而流感疫苗我们知道是覆盖了以上三种亚型的多价疫苗,如果感染了某种亚型的流感病毒之后再接种流感疫苗,疫苗由于包含了其他亚型组分,还是依然能够发挥预防其他亚型感染的作用的。所以,大家尽可能早地去设有免疫接种门诊的这些基层医疗机构去接种疫苗。谢谢。
总台中国之声记者
午睡是很好的休息方式,但是睡久了反而会感觉更累,请问理想的午睡时间大概是多长时间?另外,工作日睡眠不足,周末补觉也是职场人士的选择,请问这种方式是可行的吗?谢谢。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主任医师
孙伟
谢谢你的提问。午睡是一种有效的休息方式,关键在于控制时长。研究显示,10到20分钟的短暂午睡效果最佳,既能改善精力、提高工作效率,又不会出现昏沉感。如果午睡超过30分钟,我们可能会进入深睡眠阶段,此时被强行唤醒的话,大脑从深睡眠中尚未完全清醒,起来后会感觉昏昏沉沉、疲乏无力,反而会降低下午的工作效率。
科学的午休方法是:午餐后半小时到下午3点之间,找一个安静的环境,设定20分钟左右的闹钟,进行短暂小憩。午休时,不要强迫自己一定要睡着。如果睡不着,平静地闭目养神,也能让大脑得到休息。
对于工作日睡眠不足的人群,周末补觉是一种常见的补偿行为。短期来看,这确实有助于部分偿还前一段的“睡眠债”,可以暂时缓解睡眠不足带来的疲劳感,一定程度上促进体力和精力的恢复。但是不规律的睡眠模式,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这不仅会使下周一的起床变得格外困难,还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最有效的补觉方法是平时尽可能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欠下“睡眠债”。如果周末确实需要补觉,建议补觉时间不要太长,比平时晚起1-2小时即可。谢谢。
《人民日报》民生周刊记者
请问如何区分普通感冒和流感?感冒时居家护理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若家中有老人和小孩同住时应该怎么办?谢谢。
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
宋蕊
谢谢您的提问。首先,我们要了解,普通感冒是一种急性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这类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由鼻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相关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而且以呼吸道局部“卡他症状”为主,这些“卡他症状”包括打喷嚏、鼻塞、流涕、咳嗽以及咽喉痛痒等症状,但是全身的症状是比较轻的,一般为散发病例,病程相对来说较短,一般这些患者能够在1周之内有明显的缓解。但是,流感特指的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往往来势较急,常常是以发烧、肌肉酸痛、全身乏力这些全身的症状为主,比较重,但是局部“卡他症状”,鼻塞、流涕是比较轻的。流感病毒有快速的检测方法,能够通过快速抗原或者核酸检测,半小时之内进行确诊,确诊以后早期使用抗病毒的药物,有非常好的效果。
成人和较大儿童患普通感冒以后,如果症状轻微、精神症状好、食欲正常,可以在家里进行休息、多喝水,对症处理。在饮食方面,可以选择清淡、易消化、有营养的食物,并且观察病情的变化。
如果是诊断为流感,应该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高危人群,包括婴幼儿、老年人、孕产妇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或者是患有慢性基础病,比如慢性肺部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免疫抑制等,尤其是病情控制不好的人群,患流感以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所以这些患者应该尽早到医疗机构进行就诊。对于非高危人群,可以进行居家观察,但是观察的时候如果出现高热持续不退,或者服用退烧药的效果不好,咳嗽、气喘等相关症状有持续的加重,也要到医疗机构进行及时的就诊。
另外要提醒大家的是,一旦患了流感,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患者单独在一个房间,尽量减少与老人和孩子这些高危人群的接触,我们要注意开窗通风,患者在家里的公共区域活动的时候也尽量去佩戴口罩,对患者接触的门把手、水龙头可以进行每日的消毒,餐具也可以进行单独的清洗消毒,加强房间比如卫生间的清洁消毒。并且我们一定要密切关注家中老人和孩子的健康状况,一旦出现流感样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处理或者就医。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关于心血管疾病有很多说法,比如说“血压正常就不会得心梗”“心电图正常就没事”,或者“喝红酒能够软化血管”“吃大蒜、洋葱能通血管”等等,请问这些说法对吗?谢谢。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
杨伟宪
谢谢您的提问。“血压正常就不会得心梗”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是冠状动脉血管壁上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了破裂,发生急性血栓形成堵塞血管。除了高血压以外,糖尿病、高脂血症也会诱发心梗,包括大量的吸烟、长期熬夜这些不良习惯,以及肥胖也会损伤血管。即使在血压不高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导致心肌梗死。
“心电图正常就没事”,这也是不可信的说法。心电图是常用来作为心脏病筛查的手段,但是心电图正常并不代表他没有心脏病。有些心脏病不发作的时候心电图是不显示异常的。还有一些得了心肌梗死的病人,心电图也是表现出来没有明显异常的。因此单独依靠心电图来诊断心脏病是不全面的。如果有胸闷胸痛的这些症状,除了要做心电图以外,还要结合化验指标,比如心肌酶,还要做心脏彩超,必要的时候可能还要通过冠状动脉的CT以及冠状动脉的造影进一步确诊。
“喝红酒能够软化血管”也是一个误区,红酒当中的白藜芦醇可能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但是它的含量非常有限,并不能起到软化血管的作用。饮酒是可以增加房颤发生的,过量饮酒是可以增加患高血压、冠心病,以及心力衰竭和脑卒中的风险。
“吃大蒜、洋葱能够通血管”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大蒜素、洋葱硫化物虽然有抗氧化和抗炎的作用,对血脂也有轻度调节的作用,但是这些作用远没有达到能够通血管的临床效果,不可能单独依赖这类的食物来进行预防和治疗血管问题。所以规避心梗的风险,还是要建立科学的认知,远离错误的观点。谢谢。
中新社记者
有几个关于睡眠的说法想请专家证实。一个是有人觉得“打呼噜”是睡得香的体现,还有人觉得睡眠时间越长越好,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另外有一个说法是老年人觉少,一些老年人认为“年纪大了就该睡得少”,请问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睡眠质量?谢谢。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主任医师
孙伟
谢谢你的提问。“打呼噜表示睡得香”,这是一个认知误区。“打呼噜”医学上称为“打鼾”,分为两种,一种是良性打鼾,鼾声相对均匀、规律,不会出现呼吸停止,通常对睡眠质量和身体健康没有太大影响。另一种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鼾声响亮且不规律,中间会突然中断,持续数十秒后,随着一声巨大的喘息或鼾声而恢复,患者在睡眠中会反复出现呼吸停止。这类人群早晨醒来后往往会感到口干、昏沉,白天过度困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会增加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患病风险,务必及时前往医院的睡眠医学科或呼吸科进行诊治。
“好睡眠”的核心标准不在于睡眠的时长,而在于次日的状态。如果第二天能够感到精力充沛、思维清晰、情绪稳定,那么这就属于高质量的睡眠。反之,如果白天频繁犯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烦躁,即使睡眠时间很长,也意味着睡眠质量可能存在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加,睡眠模式会发生变化,总睡眠时间以及深睡眠时间都会减少,而且老年人夜间更容易醒,清晨也会醒得更早。但是睡得少并不意味着放弃调整睡眠,除了关注睡眠时长,老年人更需要关注睡眠质量,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规律作息,不管前一晚睡眠怎么样,每天都在固定的时间起床,在固定的时间上床;合理午休,午休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下午3点以后避免打瞌睡;科学锻炼,坚持规律的体育锻炼,但是睡前2小时内应避免剧烈运动;优化环境,卧室尽量隔音、隔光,温度适宜,白天适量接受光照;睡前减少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使用;正确用药,避免自行长期服用安眠药,如果确实需要使用,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短期、间断使用。谢谢。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随着气温的降低,很多人会减少外出运动,认为“冬季宜静不宜动”,请问这种认知是否正确?此外,小雪时节适合开展哪些运动?谢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
张立晶
感谢您的提问。“冬季宜静不宜动”其实是一个误区,适量运动与前面说的“冬主藏”并不矛盾,“冬藏”不等于“冬僵”,合理的运动是“藏”中求“动”,完全静止会导致人体的气机郁结、气血运行迟缓,这反而会削弱身体的阳气和卫外防御的功能,使人体更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生命在于运动,无论什么节气,适当的运动来温通阳气都是非常必要的。
小雪时节非常适合开展中等强度、易坚持的运动,这种运动强度能够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达到“气血流通”的效果,又可以避免因强度过大、心率过高而导致心脏过度负荷。我们可以在阳光充足的时候进行运动,避免清晨和夜晚凛冽的寒邪。运动方式推荐健步走或者慢跑,室内运动可以选择瑜伽或者拉伸。
关于冬季运动,还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避免平时不运动、周末突然进行高强度“补偿性”的运动,这种模式对身体不利。二是运动后毛孔开张,要及时擦干身体,添加衣物,避免立刻吹冷风、喝冷饮,否则极易让寒邪乘虚而入。三是对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冬季运动需谨慎,应避免低温时段外出运动,热身活动要做得更加充分,同时要随身携带急救药品,避免意外。谢谢。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网络上流传一些疑似急性心梗的急救方法,比如剧烈胸疼时立刻口含两颗阿司匹林让它化开,然后喝一点水吞下去,这样做对吗?发生急性心梗时应该怎么做?是不是做了支架手术就一劳永逸了?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
杨伟宪
谢谢你的提问。网络上流传的剧烈胸痛的时候服阿司匹林的这种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有的时候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因为剧烈的胸痛除了心肌梗死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在无法判断的情况下,最安全的做法还是要等待医护人员的指导。除了急性心肌梗死,我们说另外一个严重性的剧烈胸痛的疾病是主动脉夹层,如果主动脉夹层的病人误服了阿司匹林,有可能会加剧出血,甚至有可能会导致生命危险。因此在明确诊断之前,自行服药还是有一定风险的。在明确了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情况下,可以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服用阿司匹林。
一旦出现了剧烈胸痛、高度怀疑急性心肌梗死的时候,要尽快拨打120,不建议自行驾车或者打车去医院,以免在途中发生病情加重而延误治疗或者无法抢救的情况。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当中,建议要保持镇静,让患者能够静卧。如果能够进行血压测量的话,进行一下血压测量,血压是正常可以舌下含服1粒硝酸甘油,通常1-2分钟之后可以起效,5分钟之后如果无效,可以再含服1粒,一般是连续含服不超过3粒。如果血压偏低,血压测量低于90/60mmHg的话,或者明显低于患者本人血压,或者没有办法判断病情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再含硝酸甘油了。平时也应该积极学习一些心肺复苏的知识,如果患者一旦发生了心跳呼吸骤停,可以进行心肺复苏。
“做了支架手术就一劳永逸了”,这个说法也是不对的。支架只是解决了血管局部狭窄的问题,但并不能根治动脉粥样硬化。做完支架后,应该积极进行规律的药物治疗,并且遵照医嘱,定期进行复查,一定不能自行停药,特别是抗血小板的药物。一旦擅自停用之后,可能导致支架内的血栓形成,严重的话会导致生命危险。另外,在支架术后还应该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低盐低脂的饮食,以及戒烟戒酒,还有适量的运动,严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否则支架部位的血管,或者其他的血管还有可能出现新的斑块或者发生狭窄。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有人说流感病毒会“进化”得越来越强,请问近期我国流感的流行情况较往年如何,有什么防控建议?谢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
彭质斌
谢谢你的提问。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化,也就是抗原漂移。正是因为这些小的“变化”会导致流感的流行,但是都还是季节性的流行水平,并不是所谓的变异越来越强,进化越来越强。现阶段,检出的病原体都是常见的已知病原体,没有发现由未知病原体或者由这个病原体导致的新发传染病。
从监测数据来看,与上一流行季是以甲型H1N1亚型为主要流行株不同,2025—2026这个流行季是以甲型H3N2亚型为主要流行株,也存在着甲型H1N1亚型和B型(乙型)流感的共同流行,预计未来流感的活动还将进一步上升。当前,全国的流感活动其实已经进入了较快上升期的阶段,多数省份的流感活动水平已经到了中流行水平,有个别省份甚至已经达到了高流行水平,全国报告的托幼机构、学校流感聚集性暴发疫情的数量是显著增加的,你们也可以看到我们发布的监测结果里头,5-14岁的病例组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是比其他年龄组显著要高的。
对此,建议公众采取“疫苗+卫生习惯”这样双防线策略:一是及时接种流感疫苗,从而减少感染、发病以及发生重症的风险。二是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比如我们所说的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之后,或者是回到家的第一时间要进行洗手,也要注意使用具有消毒作用的纸湿巾去擦拭门把手等经常接触的部位;还有一个就是科学佩戴口罩;要注意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避免用手去接触口、鼻、眼这些黏膜部位;另外要注意居室的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三是要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发热、咳嗽、流涕这样的流感样症状的话,或者是已经诊断为流感,我们还是要尽量减少跟他人接触,同时佩戴口罩,可以避免把疾病传染给他人。四是均衡膳食,保证作息,还有适度运动。
刚才也提到了,其实对于重点的场所和机构,比如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福利院等,要加强健康监测,同时要做好环境清洁和通风换气,尤其是学校要做好因病缺课学生的监测和登记,同时我们也不提倡学生和教职员工带病去上课或者上岗,这样可以避免把疾病引入学校或者是引入班级。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杨金瑞
好,现场提问环节就到这里,接下来是例行健康提示环节。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旨在创新预防、诊疗、康复、健康管理等全链条的连续智能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但是,在健康科普等领域也出现了滥用人工智能的情形,例如,利用AI“换脸”假冒医生带货牟利,编造、传播不实的健康信息等,损害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这里也提醒大家:第一,我们鼓励各地为公众提供“个性化智能健康知识推送和普及服务”以及“定制化的健康信息”,但相关工作必须坚持“安全、可靠、可控”的原则。第二,根据有关规定,借助人工智能生成合成的医疗科普信息“需严格标注信息来源或生成合成内容标识”。第三,“利用AI编造发布涉医领域的同质化文案、编造健康故事售卖商品或药品、假冒医生身份开展科普”等行为均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大家要提高警惕。如果发现此类行为,可以通过账号所在的平台或者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官方网站“健康科普辟谣平台”进行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