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高血压患者长期服药仍血压难控,甚至出现肾功能下降,这可能与一条“被卡住”的血管有关——肾动脉狭窄。当肾动脉因动脉粥样硬化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导致管腔狭窄时,肾脏会误判为“缺血”,进而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引发血压飙升。这种继发性高血压若未及时干预,可能逐步发展为肾衰竭或心脑血管事件。
一、血管“解压”的微创革命:肾动脉成形术
经皮肾动脉成形术(PTRA)联合支架植入术,是当前治疗肾动脉狭窄的核心技术。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医生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将一根直径仅2-3毫米的导管送入肾动脉狭窄部位。导管前端带有特殊球囊,当定位至狭窄段后,球囊快速充盈扩张,撑开狭窄的血管壁。若血管弹性差或存在夹层风险,会同步植入金属支架以维持血管通畅。
二、哪些患者适合接受导管治疗?
并非所有肾动脉狭窄患者都需要介入干预,其适应证需严格评估:
药物难治性高血压:规律服用3种及以上降压药仍无法控制血压。
肾功能进行性下降:血肌酐持续升高且排除其他肾脏疾病。
反复发作的肺水肿:因肾动脉狭窄导致的心功能不全。
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多见于年轻女性的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值得注意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肾动脉狭窄若超过70%,且存在上述适应证,才建议介入治疗。对于轻度狭窄或高龄患者,优先选择药物治疗。
三、手术流程与术后管理
手术通常耗时1-2小时,术后需平卧6-8小时以观察穿刺部位出血情况。患者次日即可下床活动,但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预防支架内血栓。术后1个月、6个月需通过超声或血管造影复查血管通畅性。
四、技术局限与未来方向
尽管肾动脉成形术能快速改善血流,但其局限性逐渐显现: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血管再狭窄,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支架植入后需长期用药,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目前,药物涂层球囊等新技术正在试点,通过局部释放抑制血管增生的药物,降低再狭窄率。
肾动脉狭窄的精准治疗,体现了现代医学从“控制症状”到“解决病因”的理念转变。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患者,一根导管即可有效“解压”,逆转高血压进程,保护肾功能。然而,早期筛查与个体化评估仍是关键——建议长期高血压患者通过肾动脉超声或CT血管造影排查狭窄,抓住最佳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