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杭州·专家在身边
本期专家
王奕權
● 杭州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促进)中心主任
个人简介
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青少年情绪及行为问题(如双相情感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的心理早期干预和重性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情绪障碍等)的早期评估诊断及药物联合心理治疗。
本期看点
什么样的行为可以界定为电子产品成瘾?
如何让孩子摆脱电子产品成瘾?
什么是开学综合征?如何调整?
01
半夜不睡觉偷偷玩手机
女子发现儿子的反常行为
一场家庭冲突随即爆发
“调整作息时间,收收心,积极迎接新学期!”暑假接近尾声,杭州有不少家长收到了班主任的通知。杭州的陈女士(化名)就因“限制玩手机”与儿子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假期初始,陈女士给儿子小宝(化名)买了一台专属手机,并且双方约法三章:每天玩手机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
刚开始双方根据约定都执行得不错,可令陈女士没想到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孩子表面答应每天1小时,实际却每天熬夜玩手机。
图片来源于版权图库,请勿转载
“早晨刚起床没多久,中午就说要午睡,我觉得不正常。”于是,陈女士翻看了家里的监控,发现儿子总会在半夜到客厅拿自己的手机,次日清晨再偷偷放回去,“等于晚上都不睡觉,一直在玩”。
陈女士瞬间发了火,并且以即将开学为由,没收了儿子的手机,没想到却爆发了家庭冲突。平时温顺的小宝好似变了个人,向陈女士哭着大喊大叫。陈女士觉得儿子的行为已经是电子产品成瘾了,必须进行干预。
02
临近开学咨询人数暴增
如何让孩子摆脱电子产品成瘾?
心理医生来支招
“临近开学,门诊中有不少家长提前来咨询起了“电子产品”成瘾问题。”王奕權说。
一旦孩子出现了“失控”“对抗”的情绪或行动,就需要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与介入了。比如不能玩电子产品后,孩子绝食或不去上学,这些都是对抗行为。
图片来源于版权图库,请勿转载
心理医生会根据成瘾问题的程度给出专业的应对建议。一方面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及干预的尺度,家长的情绪往往是点燃孩子的导火索;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与学校沟通,以家访的形式协同学校老师一起处理。
王奕權提醒,其实很多家长眼中的“成瘾”并没有那么严重,只是因为孩子生活安排的丰富性不够。因此,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寻找兴趣爱好,积极参加课外实践,丰富孩子的生活。
除了电子产品,日夜颠倒、食欲不振、注意力无法集中等行为在开学时也成为了孩子们的“拦路虎”,被坊间称为“开学综合征”。
图片来源于SOOGIF
“医学上是没有这个说法。老百姓一般说的‘开学综合征’,是由于一段较长时间休假后,生活习惯的改变而造成的。只要孩子有调整意识和积极的态度,一般在1~2周时间内都可以完成自我调节。”
03
别让手机偷走你时间和注意力
试试这些“黑客技巧”
夺回你的时间掌控权
给青少年的小技巧需要更有自主性,更强调“自我掌控”,用更尊重的方式和他们沟通,而不是被管束。
试试这些“黑客技巧”,不是用来限制你,而是帮你夺回选择权,让你真正掌控这块玻璃屏幕。
图片来源于稿源单位
01
创造“物理距离”(简单粗暴最有效)
怎么做:“眼不见,心不烦” 是终极真理。
学习时:把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或者放进抽屉里锁起来。
睡觉时:绝对不要带上床。买个闹钟,而不是用手机闹铃。
告诉自己:你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宝贵资源,不要浪费在和手机的“贴身肉搏”上。直接物理隔离,把意志力用在更重要的地方。
图片来源于SOOGIF
02
寻找“替代性奖励”(用更好的多巴胺替代)
怎么做:问问自己,你从手机里到底想获得什么?
是放松?→试试运动、听播客或音乐。
是社交?→直接约朋友线下见面、打球。
是成就感?→玩一个现实世界的游戏(学吉他、练滑板、做模型),这种成就感更真实、更持久。
告诉自己:手机只是满足你底层需求(放松、社交、成就感)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一种设计过度、容易上瘾的方式。主动寻找更健康的“替代品”。
你不是要戒掉手机,而是要把手机变成一个高效好用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偷走你时间和注意力的时间黑洞。
真正的自由不是“我想玩就玩”,而是“我想停下时就能停下”的选择权。开学前搞定这个,你就已经领先一步了。
供稿: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