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觉得,孩子的心,就像一张刚刚晾晒的白纸。父母随口说的一句话,就能在上面留下深深的印记。
我家两个女儿经常让我意识到,父母的话语有多重要。姐姐8岁,小妹5岁,她们对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深信不疑。哪怕我随口一句“这个太难了”,她们都会记在心里。
我想起身边一个小孩小宇的经历:小时候他算错数学题,妈妈总笑着说“这孩子随他爸,天生对数字不敏感”。原本是玩笑,可慢慢地,小宇一遇到数学题就畏难,甚至直接放弃:“我本来就笨,肯定学不会。”
智商并没有问题,可一句无心的话,就捆住了孩子的勇气。
所以我越来越相信:父母的嘴,藏着孩子的未来。
一句随口的评价,孩子会当真
我观察过小妹,她经常手里拿着一大堆玩具,不小心掉了一地。她自己也急得快哭了。这个时候,如果大人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笨手笨脚”,那就是在给她贴标签。
心理学上有个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白了就是:你期待孩子成为什么样子,他就真的会往那个方向发展。
如果孩子听到的永远是“粗心”“拖拉”“胆小”,久而久之,他就真会觉得自己只能是这样的人。
父母能做的,其实就是学会只描述事实,而不是下定义。 比如:
- 别说“你太肉了”,换成“这次这件事我们做的有点耗时间,下次是不是可以提前做个计划”。
- 别说“你太笨了”,改成“你是不是有点紧张?要不要我教你做一次?”
贴标签会困住孩子,描述事实才能帮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忍住手,让孩子自己来
我家常有这样的情景:小妹想自己倒水,我下意识就想帮她,怕她洒得到处都是。可我一伸手,她马上就皱着脸:“我自己来!”
后来我发现,过度的保护,其实是在暗示“你做不到”。
我身边有个小女孩朵朵,三岁时想自己系鞋带,奶奶总说“你不会,奶奶来”,结果上了幼儿园,鞋带散了,孩子只会哭。
所以现在我和妈妈会尽量忍住手,让孩子自己尝试。比如小妹倒水时,我就提醒:“你慢一点,两只手扶着杯子。”哪怕洒出来一点,她再擦一擦,也是一种成长。
父母要记住:摔过跤的孩子,才会知道怎么站稳。
孩子最怕听见“我不爱你了”
有时候我听到身边父母说:“你再闹,妈妈就不爱你了。”
每次听这种话,我心里都咯噔一下。
孩子会真的相信:只有乖、听话,才配得到爱。
姐姐小时候哭着闹着不睡觉,妈妈急得说:“你快把我逼疯了!”,结果孩子哭得更厉害了。
后来我换了种方式,我蹲下去抱着她,说:“我知道你还想玩,但现在已经很晚了,咱们先闭眼休息一下,明天精神好才有力气继续玩。”
她虽然还撅着嘴,但很快就安静下来。
爱孩子,不要用“情感绑架”,更重要的是让他知道,不管怎样,父母的爱都不会变。
别把“天生不行”挂在嘴边
“你天生不是学习的料。”
这种话,其实是偷走孩子努力的勇气。
姐姐练毛笔的时候,刚开始很慢,一个笔画要反复好几天。小妹在旁边忍不住说:“姐姐你怎么这么笨啊!”
我立刻阻止:“不是笨,是在进步。慢慢练习,总会越来越快。”
孩子需要的是“成长型思维”的暗示——努力会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你天生就这样”。
父母可以多说:
- “这次没考好,说明有些题还没掌握,我们再练就行了。”
- “你现在唱歌不好听,没关系,坚持练习,一定会越来越好。”
努力能改变结果,这句话孩子听一百次,也不嫌多。
孩子需要的是自豪感
我承认,我有时候也会犯错。比如说:“你收拾好玩具,妈妈就给你买糖。”小妹立刻干得特别快。
但我很快发现问题:如果没有奖励,她就磨磨蹭蹭。
其实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奖励,而是被肯定的成就感。
后来我换了种说法:“你把玩具收拾得真整齐,看起来好舒服,爸爸觉得你长大了。”
孩子脸上洋溢的那种自豪,比一颗糖管用得多。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做好一件事的意义,不在于能换来什么,而在于那份自豪和快乐。
写在最后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语言是工具,是武器。”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语言更像是一面镜子,孩子会照着这面镜子长大。
写这篇文章不是要父母处处小心,而是提醒我们:孩子正在按照我们口中的样子成长。
说话之前,先想一想要说的这句话会不会成为孩子一生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