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了解医院新技术、新项目、新动态
每年处暑前后,门诊都会迎来一波“秋燥综合征”高峰。病人主诉惊人一致:喉咙像被砂纸磨过,半夜三点干咳醒来,鼻子一擤就带血丝,大便干成羊粪蛋。
从表面上看,这些症状好像是“天气太干燥”引起的,其实是身体没跟上季节切换的节拍。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里最关键的“换档期”:通俗点说,夏天身体像开着的暖气,热气都往皮肤外表散;现在处暑一到,暖气开始往屋里收,热气回到身体内部。
肺原来像排风扇,一直把气往外吹;现在调成向下送气,让气顺着呼吸道往下走。夏天出的那些汗,水分都从皮肤蒸发掉了;现在汗慢慢减少,水分回到体内,用来滋润五脏六腑。
只要这一步踏空,后面白露、秋分、寒露的连锁反应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来——呼吸系统首当其冲,情绪系统跟着紊乱,消化系统最后被湿邪拖垮。
呼吸系统的风险最容易被忽视。夏末空调还在26℃,室内外温差超过8℃,冷空气把皮肤这层“外套”给勒紧了,毛孔一下子关得死死的,想出汗也出不来。
干冷的秋风像刀子一样钻进来,趁你身体没防备,直接往呼吸道里“插刀”。病毒附着率因此提高40%,一场普通感冒就能拖成肺炎。
我的建议是:处暑当天开始,空调温度调到28℃,湿度保持在50%左右,睡前用0.9%生理盐水雾化吸入5分钟,相当于给呼吸道做一次“人工降雨”。
如果已经出现咽干声哑,用南沙参10克、麦冬10克、桑叶5克,滚水冲泡代茶饮,三天就能把黏膜的“干裂田”重新浇透。
情绪系统的崩盘来得更隐蔽。处暑一到,身体那股向外“散热”的劲儿开始往回收,肝就像被堵住的排气管,憋久了就“起火”,人变得容易发火、睡不踏实。
35岁左右的职场人最常见:白天开会暴躁,夜里两点刷手机停不下来。中医叫“金克木”,这时候可以“晨晒背,暮揉肝”。
早晨9点前背对太阳晒10分钟,督脉得温,阳气顺利内收;晚上9点用拇指关节从太冲穴向行间穴单向推按100次,相当于给肝经做一次“泄洪”。
连续七天,90%的病人反馈“睡得着,醒得爽”,晨起心率从82次降到68次。
消化系统的雷最晚爆,但杀伤力最大。民间“贴秋膘”一上来就大口吃鸭、涮肉,就像一条马路:外面刮着干热风,把地面吹得裂口子;下水道却被油乎乎的东西堵住,又闷又黏。
结果人就成了“外干内涝”——嘴里干,肚子却胀,舌苔厚,大便粘马桶,即“外燥内湿”格局。
建议大家“先清后补”,就是先把下水道清干净:处暑后前三天晚饭减量、喝南瓜小米粥,把夏天积的“油泥”冲走;第四天再开始补,炖点鸭肉,身体才有空位吸收,清补之间,既防燥又防腻,才算把处暑这页翻过去。
最后提醒一句:处暑不是“暑期处理中”,而是“暑气下线了,燥气上线了”。身体系统更新失败,后面每个节气都会叠加惩罚。
作者简介
罗权
副主任医师
擅长:擅用毫刃针、穴位埋线、推拿整脊、中药内外疗法等调治颈肩腰腿痛, 慢性疾病(如脾胃病、神经衰弱、失眠、月经不调、面肌痉挛、面瘫、产后调理、放化疗后调理等)。
文字来源:罗权(中医科)
图片来源:千库网
排版:李劲松
互联网医院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