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女孩(特别是青春期前的小女孩或青少年)内裤上有血迹,或者孩子说“尿尿的地方”出血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大多是来月经了,其实,还有一种相对少见的问题容易被忽视,那就是尿道黏膜脱垂。
尿道黏膜脱垂是指尿道口内壁柔软的黏膜组织从尿道口翻出来、突出到尿道口外面的状态。脱出的黏膜通常呈光滑、湿润、红色或暗红色,像一个小圆环或“甜甜圈”环绕在尿道口周围,中心可能有个小孔(尿道开口),有时看起来像个出血的小肉团。患者内裤上会有鲜红色或暗红色血迹;排尿时可能有尿频尿急、疼痛、烧灼感。
尿道黏膜脱垂常见于青春期前的女孩,6~10岁是高峰,也可见于绝经后女性或先天结缔组织薄弱者,青少年中相对少见。
尿道黏膜脱垂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主要与盆底结构薄弱有关,后天性包括局部创伤、泌尿系感染、营养不良、长期腹内压增加等。其中,雌激素水平是儿童发生尿道黏膜脱垂的关键因素。
对于轻度、早期、部分脱垂,可保守治疗,如坐浴、卧床休息、留置导尿管、雌激素软膏局部涂抹等。对于严重、完全脱垂、非手术治疗无效、组织坏死等,需手术治疗。
【重要提醒:本文出于科普之目的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诊疗之依据,具体请就医并遵医嘱】
【来源:南京市儿童医院 赵雪】
【编辑:Y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