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深夜高铁乘客突发危险,同车医护人员挺身而出

8月25日晚9点50分,G2033次列车载着满车厢的疲惫与期待,正平稳地从青岛向郑州飞驰。

车厢内,多数旅客已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只有车轮与铁轨摩擦的轻响,伴着窗外掠过的夜色,勾勒出旅途的宁静——直到一阵急促的广播声骤然划破这份平静:“紧急通知!5号车厢有乘客突发疾病,急需医护人员协助救治!”

广播声未落,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教育培训部的聂艳玲主管护师猛地从座位上站起。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她对“紧急呼救”有着本能的敏感,她抓起随身包,快速向5号车厢冲去。

同一时刻,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的赵宁主治医师也听到了广播,循着车厢标识快步奔去……

仅30秒过后,两位医务人员几乎同时抵达5号车厢。

挤过围拢的旅客,她们看到了蜷缩在座位上的患病旅客:脸色苍白如纸,额头上渗出的豆大汗珠顺着脸颊滚落,双手死死捂着腹部,身体因剧痛微微颤抖,连说话都带着急促的呻吟。

“医生…… 我肚子疼得受不了了……”患病旅客艰难地开口,声音里满是痛苦,“我有肠梗阻,做过好几次手术都没好,这次就是专程去郑州看病的,没想到半路上犯了……”

进一步询问得知,这位来自河北邯郸的乘客,发病前已停止排气排便8个小时——这个细节让赵宁和聂艳玲的心瞬间提了起来。

“肠梗阻患者不能进食和饮水!”就在这时,旁边一位好心旅客见患者难受,递来一瓶热水提议“喝点热水暖暖肚子”,两人几乎异口同声地阻止,语气急切却坚定。

聂艳玲曾在手术室工作多年,参与救治过很多肠梗阻手术患者;赵宁是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的专家,对急腹症的风险了如指掌,两人凭借专业默契快速判断:患者有肠梗阻病史和多次手术史,此次急性加重且长时间停止排气,极有可能存在肠道绞窄或缺血风险,一旦处理不当,轻则病情恶化,重则危及生命。

“您别慌,我们是医生和护士,会帮您缓解的!”聂艳玲一边轻声安抚患者情绪,一边迅速扫视车厢寻找可用物品——她发现了一个装满热水的保温杯,用毛巾裹住杯子,轻轻敷在患者的腹部,“热敷能让肠道平滑肌放松,减轻痉挛带来的疼痛。”

同时,赵宁蹲在患者身边,双手顺时针轻柔地按摩其腹部,动作缓慢而精准:“这样能刺激肠道蠕动,帮助排气,缓解腹腔压力。” 两人分工明确,一个监测患者的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观察疼痛是否缓解;一个随时调整热敷的位置和按摩的力度,每一个动作都透着专业与细致。

周围的旅客渐渐安静下来,有人主动让出空间,有人帮忙递纸巾,原本紧张的车厢里,渐渐涌动起一股暖意。

时间在患者的呻吟与医生的专注中悄然流逝,15分钟后,列车广播传来“即将抵达郑州东站”的提示音——此时,患者的疼痛已明显减轻,不再像之前那样剧烈蜷缩。

月台上,120急救人员早已带着担架和设备等候,赵宁和聂艳玲快步上前,将患者的病史、症状、停止排气排便的时间,以及刚才采取的热敷、按摩等处置措施,一字一句地向急救人员交接清楚,生怕遗漏任何一个可能影响后续治疗的细节。

直到看着患者被平稳抬上救护车,警灯闪烁着驶向医院,两人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

面对周围旅客的称赞,赵宁和聂艳玲只是笑着摆摆手:“没什么,救人本来就是医生的分内之事。当时好多好心人都想帮忙,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

说完,她们转身融入车站的人流,身影很快消失在夜色中——没有留下姓名,没有过多停留,却用一场紧急救援,在高铁上写下了医者的责任担当。

这一夜,G2033次列车上的紧急救援,不仅是一次生命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一场医者仁心与人间温情的相遇。当专业的处置遇上热心的守护,当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成为本能,这份跨越车厢的温暖,正诠释着“医者”二字最朴素、最动人的重量。(邢永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深夜高铁乘客突发危险,同车医护人员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