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年底,江苏扬州的张姐总感觉饭后胃胀、想吐。一开始,她以为是普通胃病,自己去药店买健胃药,吃了一盒又一盒。没想到,这场看似普通的“消化不良”,持续了四个多月,背后却藏着更严峻的状况。
2025年2月7日,在家人再三劝说下,张姐去了扬州市中医院做检查。胃镜结果让全家人春节前的期盼彻底落空:报告单上写着“胃体低分化癌,部分印戒细胞癌”。
一家人不愿相信。2月11日,他们又赶到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做了更详细的PET-CT。结果却更明确:考虑胃癌伴腹膜转移、淋巴结转移、腹盆腔大量积液。“已经出现了腹膜转移,没有救了。”医生说。这句话,像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张姐。她整天以泪洗面,甚至想放弃治疗。丈夫看在眼里,心疼却不愿放弃:“我再给我老婆试试中医!”
那段时间,他翻遍资料,比对多家医院,最后决定去郑州试一试。3月3日,他独自带上妻子所有病历,坐上了开往郑州的高铁。在希福医院,他向袁希福院长详细讲述妻子的状况:精神差、脸色黄、吃不下饭、腹胀严重、毫无信心……袁院长仔细听完,开了药,并特意嘱咐:“药是一方面,心态也很重要,千万留意。”
十天后,丈夫打来电话,语气轻快了些:“腹水基本消了,气色也好些了,就是心情还不太稳定。”可四天后他又打来,犹豫地问:“能不能不化疗了,只吃中药?”医生耐心解释:“化疗是打仗,中药是修战壕,两者不冲突。要不要继续化疗,还得看身体实际情况。”
四月,郑州街上飘起柳絮。丈夫又一次来到诊室,脸上有疲惫也有光亮:“腹水差不多没了,气色、舌苔都好转,就是消化还有点慢。马上第四次化疗和靶向治疗,想来再开点中药保驾。”走时,他悄悄拿走了一本诊室里的《关爱生命》小册子,想帮妻子稳住心态。
然而,第四次化疗结束后,复查结果令人沉重:肿瘤进展,化疗效果不好。这个消息让张姐几乎彻底崩溃。这时,她第一个想到的,是袁希福院长。
5月26日,张姐亲自来到诊室。刚进门,眼泪就落了下来:“西医说没希望了……”她忍不住痛哭。
“别人怎么说先不管,你自己感觉身体怎么样?”袁院长递过纸巾。
“其实我没觉得不舒服,腹水没了,不化疗后反而好些……”
“但她整天崩溃,一天哭好几回。上次拿的那本小册子,她看了能好点,可一看抖音相关视频就又受不了。”丈夫补充道。
袁院长看着泪流不止的张姐,指尖轻轻叩了叩桌面:“不要压力那么大。他说没希望,你就换个人治。自己没觉得不舒服,为什么让别人定你的生存期?”他的语气时而严厉,时而温和:“你哭一次,就冲一次药效!哭多了,药都白喝了。”近十分钟,他从五行相生讲到情绪伤身,再讲到以往胃癌患者如何靠信念渡过难关。话不深奥,却句句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