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也就是常说的“霉菌性阴道炎”,是女性外阴阴道瘙痒、分泌物异常的“常见元凶”之一。据统计,10%-20%的育龄期女性即便携带假丝酵母菌也可能毫无症状,无需特殊治疗,但一旦出现瘙痒、白带呈豆腐渣样等不适,就需及时干预,否则可能从“偶尔发作”发展为“反复难缠”的情况。
先搞懂:你的情况
是“单纯”还是“复杂”?
治疗VVC的第一步,是分清感染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治疗方案差异很大。
单纯性VVC:常见且易治
这类情况占所有VVC的90%,满足以下所有条件:
发作频率低:一年不超过3次,属于偶尔“找上门”;
症状较轻:瘙痒、白带异常等不适感不严重,不影响日常生活;
致病菌明确:大概率是白假丝酵母菌(最常见的致病类型,对常规药物敏感性高);
身体基础好:非孕期、没有糖尿病(或控制稳定)、免疫功能正常。
复杂性VVC:需警惕且疗程长
占比约10%,只要符合以下任一情况,就属于“复杂款”:
症状严重:瘙痒剧烈到坐立难安,外阴红肿、甚至出现皮肤破损;
致病菌特殊:比如光滑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对常规药物耐药性较高);
身体有特殊情况:孕期、糖尿病控制不佳、长期用免疫抑制剂(如化疗药)、身体虚弱;
反复发作:一年发作≥3次(医学上称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简称RVVC)。
治疗方案:口服vs局部,该怎么选?
目前针对VVC的治疗药物主要分口服和局部用药两类,很多药物甚至是非处方药,方便购买,但选择时要结合自身情况。
核心原则:无“最优”,只选“最适合”
随机研究显示,口服和局部抗真菌药的临床治愈率都能超过90%,短期真菌学治愈率(即用药后真菌被清除的比例)在70%-80%左右,没有绝对的“更好”。选择时重点看三点:
费用:口服药如氟康唑(有非专利药),单次剂量方案可能比部分非处方局部药更划算;
偏好:有人觉得口服药(一次或短期服用)更方便,不用操作局部;有人则担心口服药副作用,更倾向局部用药;
禁忌证:比如孕期不能用口服唑类药,肝不好的人要谨慎用口服药。
1
单纯性VVC:
简单用药就能缓解
1. 口服药首选:氟康唑
这是最常用的方案,单次口服150mg即可。药物会在阴道分泌物中维持有效治疗浓度至少72小时,副作用轻微且少见(偶尔有轻微头痛、胃肠道不适)。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氟康唑可能和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但治疗VVC的这个剂量极少引发问题。
2. 口服替代:伊布雷xafungerp(ibrexafungerp)
如果对氟康唑过敏、不耐受,或感染的是对氟康唑耐药的菌株,可选择这种口服三萜类药物。用法是一天吃2次,每次2片(每片150mg),一天内吃完4片即可。它通过破坏真菌细胞壁起效,但价格较高,且孕妇、哺乳期女性不能用。
3. 局部用药:适合怕口服药副作用的人
常用的有克霉唑、咪康唑、特康唑等,剂型包括乳膏、栓剂,多为非处方药。比如1%克霉唑乳膏,每晚用1支(约5g),连续用7天;或咪康唑1200mg栓剂,单次用药即可。要注意的是,即便瘙痒主要在外阴,也不能只涂外阴——必须同时进行阴道用药,才能彻底清除阴道内的真菌,避免复发。
2
复杂性VVC:
得“下猛药”+长疗程
1. 重度症状/免疫弱:延长用药时间
如果外阴红肿、瘙痒严重,或本身有糖尿病、免疫缺陷,建议用“强化方案”:
口服氟康唑:150mg,每72小时吃1次,连吃2-3次(具体次数看严重程度);
局部用药:选唑类药膏/栓剂,连续用7-14天(比单纯性VVC的疗程翻倍);
应急止痒:外阴可短期用弱效皮质类固醇(如克霉唑-倍他米松),用48小时缓解症状,等抗真菌药起效后停用。
2. 特殊致病菌:换“针对性药物”
光滑假丝酵母菌:对唑类药耐药率高(约50%),首选阴道用硼酸(600mg胶囊,每晚1次,连塞2-3周),治愈率约65%-70%;如果效果不好,可联合氟胞嘧啶乳膏或两性霉素B乳膏(需药房定制),治愈率能超90%。特别提醒:硼酸胶囊吞服可能致命,必须严格阴道用药。
克柔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耐药,但对局部唑类药(如克霉唑、咪康唑)敏感,建议局部用药7-14天;若想口服,可选伊曲康唑(200mg/次,每天2次,连吃7-14天),但要定期查肝功能。
3. 孕期VVC:只选局部用药,避开口服药
孕期不能用口服唑类药(如氟康唑),可能增加自然流产风险,对胎儿也有潜在风险。推荐用阴道局部咪唑类药物,如克霉唑或咪康唑,连续用7天,既能缓解症状,又不影响胎儿。如果买不到这些药,也可用制霉菌素栓剂(10万U/枚,每晚1枚,连塞14天),但可能有轻微烧灼感。
3
复发性VVC(RVVC):
先“压制”再“维持”
一年发作≥3次,就需要“诱导治疗+维持治疗”的组合方案,避免反复折磨。
1. 第一步:诱导治疗,快速控制发作
口服氟康唑150mg,每72小时1次,连吃3次,先把真菌“压下去”。
2. 第二步:维持治疗,预防复发
首选氟康唑:150mg,每周吃1次,连续吃6个月。停药后约45%的人可能复发,若复发,可再用3次氟康唑诱导,之后维持治疗1年;
替代方案:若对氟康唑耐药,可每月用1次伊布雷xafungerp(300mg/次,每天2次,用1天),连维持6个月;或局部用克霉唑乳膏(200mg,每周2次)。
3. 关键提醒:别依赖“偏方”
很多人会尝试益生菌、酸奶、茶树油等,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这些方法能预防RVVC。反而要注意消除诱因,比如控制好血糖、换用雌激素剂量低的避孕药、避免频繁用卫生护垫等。
这些误区,别踩!
1. “我痒,伴侣也得治?”
不用!虽然假丝酵母菌可能通过性行为传播,但大多数情况下,性伴侣不是感染或复发的主要原因,随机试验也证明治疗性伴侣不能减少女性复发。只有当男性伴侣出现龟头炎(红肿、瘙痒)时,才需要治疗。
2. “白带里有真菌,就得用药?”
不一定!如果没有瘙痒、白带异常等症状,只是体检时发现假丝酵母菌(比如巴氏涂片、宫内节育器培养阳性),无需治疗——20%的育龄女性本身就有真菌定植,不会引发不适。
3. “复发了,自己加药量就行?”
不行!反复复发可能是因为致病菌耐药、有未发现的诱因(如糖尿病),或不是VVC(比如滴虫性阴道炎)。必须先去医院做真菌培养,明确致病菌和耐药情况,再调整方案,避免盲目加药导致副作用。
预防:减少复发的关键
1. 抗生素相关VVC:提前“打预防针”
如果一吃抗生素就犯VVC,可在抗生素开始和结束时,各吃1次氟康唑(150mg),预防真菌过度生长。
2. 日常习惯:别“过度清洁”
不用阴道冲洗液(会破坏阴道菌群平衡);
穿棉质内裤,避免紧身化纤裤;
少用卫生护垫,保持外阴干燥。
VVC虽然常见,但只要分清类型、选对方案,就能有效控制。如果出现“痒到睡不着”“用药后还复发”等情况,别硬扛,及时去妇科做真菌培养,让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摆脱“难言之痒”,才能更自在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