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恶性实体肿瘤中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然而,在结直肠癌中,免疫治疗仅对占少数的微卫星高度不稳定/错配修复缺失型转移性结直肠癌表现出显著的治疗效果,而占大多数的微卫星稳定(MSS)/错配修复完整(pMMR)型转移性结直肠癌几乎不能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治疗中获益。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直肠病学分会2025年年会暨华夏结直肠病学论坛”于8月29~3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肿瘤瞭望消化时讯》特邀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胡志前教授,就MSS型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模式及未来探索分享个人见解。
专家简介
胡志前教授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通外科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长征医院肛肠外科名誉主任
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
第三届“仁心医者·上海市仁心医师奖”获得者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副会长兼微创及内镜专委会主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理事兼结直肠病学分会副主委,上海市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和胃肠肿瘤腔镜专委会副主委等20余学术任职。
《肝胆胰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等多本杂志编委。
从事普外临床及基础研究40年,在消化道肿瘤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擅长胃癌、结直肠癌、胆胰肿瘤、腹膜后肿瘤等规范化治疗和微创手术,尤其在低位直肠癌保肛,腹部巨大肿瘤手术,复杂胆道疾病和普外疑难杂症诊治等方面有深厚造诣。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MSS型结直肠癌长期被认为是免疫“冷肿瘤”,此类患者对免疫治疗响应较弱的机制有哪些?
胡志前教授:MSS型结直肠癌对免疫治疗响应微弱,其核心机制在于形成了一个多环节、深度抑制的“冷”肿瘤微环境。
首先,免疫识别启动失败。因其DNA错配修复功能正常,肿瘤突变负荷极低,无法产生足够的高质量新抗原,导致细胞毒性T细胞无法被有效激活和招募,免疫应答在最初阶段就陷入停滞。
其次,肿瘤微环境呈深度免疫抑制状态。瘤内大量浸润调节性T细胞、髓源性抑制细胞和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这些细胞共同分泌TGF-β、IL-10等抑制性细胞因子,构筑了一个强大的化学抑制屏障,使效应T细胞功能失活或耗竭。
最后,MSS型结直肠癌存在显著的物理和化学屏障。异常激活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下调T细胞趋化因子表达,同时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形成纤维化屏障,共同导致T细胞被排除在肿瘤巢之外,无法接触并杀伤癌细胞。
这种从“无法识别”到“无法浸润”再到“无法工作”的多重缺陷,共同导致了MSS型结直肠癌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原发性耐药。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目前,MSS型结直肠癌的治疗模式及临床应用现状如何?
胡志前教授:目前,MSS型结直肠癌的治疗模式仍以传统手段为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治疗无效,临床应用面临巨大挑战。
其标准一线治疗依赖于手术治疗联合化疗(如FOLFOX/FOLFIRI方案)及靶向治疗(抗EGFR药物如西妥昔单抗或抗VEGF药物如贝伐珠单抗)。对于RAS野生型左半结直肠癌,抗EGFR治疗联合化疗是重要策略。
目前正在进行研究的免疫联合方案包括:
1. 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如雷莫西尤单抗、呋喹硫尼):某些研究显示出有限的生存获益。
2. 免疫联合MEK抑制剂:部分临床试验结果不尽如人意,疗效仍存争议。
3. 免疫联合化疗/放疗:旨在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激活局部免疫反应。
总体而言,除少数临床试验外,免疫治疗尚未改变MSS型结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格局,寻找有效的联合方案仍是未来研究的重中之重。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您认为未来对于MSS型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探索方向有哪些?
胡志前教授:未来针对MSS型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探索,核心是通过多机制联合策略将“冷肿瘤”逆转为“热肿瘤”。
未来主要探索方向包括:
1. 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改善肿瘤微环境,促进T细胞浸润,与免疫抑制剂协同增效。
2. 联合靶向抑制剂:如MEK抑制剂(增强抗原呈递)和TGF-β抑制剂(打破免疫抑制及物理屏障),是目前临床尝试的重点。
3. 联合传统治疗:化疗(奥沙利铂等)和放疗可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为免疫治疗提供“燃料”。
4. 新型免疫疗法:双特异性抗体(如CEA-CD3衔接器)、过继性细胞疗法(TILs、TCR-T)及癌症疫苗,旨在直接激活或输注特异性T细胞,绕过自身免疫激活障碍。
5. 调节肠道菌群:通过益生菌或微生物移植改善微环境,增强免疫应答。
未来研究将集中于优化上述联合方案,并寻找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来精准筛选获益人群。
(来源: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声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