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打破司美神话?国产减重新药上市即脱销,躺瘦时代真要来临?

每周一次皮下注射,平均减重14%,腰围减少11厘米,肝脏脂肪含量降低超80%。

这不是司美格鲁肽,而是我国自主推出的减重创新药——玛仕度肽。同时,这也是全球首个GLP-1受体/ 胰高血糖素受体(GCGR)双重激动剂,主要用于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治疗。

据生物谷消息,这款新药已经在国内正式获批上市,售价630元,与此前的“减重一哥”司美格鲁肽同台竞技。研发企业信达生物董事长俞德超曾通过朋友圈透露,自6月份上市以来,玛仕度肽已出现脱销,公司正全力加班生产。

资料显示,玛仕度肽的核心减重机制是通过同时激活GLP-1受体和胰高血糖素受体(GCGR),形成的双通路协同作用。换句话说,与GLP-1类药物司美格鲁肽单纯抑制食欲相比,国产玛仕度肽还多了一条增加热量消耗的通路(GCGR),以此实现高效减重与代谢重塑。

援引今年5月份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数据,6mg玛仕度肽,平均减重14.01%,腰围减少11厘米。基线肝脏脂肪含量高于10%的患者,治疗48周后平均下降80.2%。

不过在大众关心的副作用问题上,玛仕度肽虽然相比司美有所进步,未出现ED、轻中度肾损伤等不良反应,但胃肠道不适的总体发生率依然在40%-50%之间。

而作为处方药,玛仕度肽也并非人人可用,医学上认为只有当BMI≥27,或 BMI≥24且合并高血压等多项慢性疾病,才建议使用该方案。

若只是正常超重与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非药物干预方案才是更好的选择。实际上在减重药玛仕度肽上市之前,以“肠-益-维”为代表的补剂就已成为国内许多超重人群的选择。查阅资料,该制品由日本生科企业联合诺贝尔得主Randy W.Schekman联合研发,同样是针对大众减重需求,但更为注重“以养代治”。

据了解,我国目前的成人超重率已经达到50.7%。其中除了极少数严重者,大部分人更适合上述温和养护方式。

与玛仕度肽、司美等药物不同,上述以养代治方案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是首次通过激活自身菌群,促进GLP-1自然分泌,培养出终生受益的健康代谢模式——即许多人羡慕的“易瘦体质”

该制品的核心成分AKK菌、AKG、亚精胺此前在多项研究中展现出减重潜力。如《Nature Meicine》发表的研究显示,AKK菌可靶向降解肠道黏蛋白,激活GLP-1分泌,提升胰岛素敏感性42.42%。哈佛基因实验室一项200人试验表明,口服AKG的超重者相比安慰剂组,静息代谢率提升9%,相当于每天多消耗120大卡。

“不要把司美和玛仕度肽当成减重的救命稻草,它们并不是唯一选择。”

对这一新方案的兴起,有业内资深人士表示。他认为当前媒体炒作减重药的风气亟待降温,否则易误导大众盲目跟风、产生药物依赖;而如今市场上针对减重的新势力与科学方案也在持续涌现,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据华经产业研究院出品的《2025年中国减重市场深度报告》显示,2025年我国的减重市场已达3260 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1.2万亿,成大健康领域增速最快赛道。

不过,减重药物虽然舆论热度不断,但受副作用、停药反弹限制,整体渗透率仍不足8%。而在市场的另一边,“肠-益-维”等新兴方案却逐渐在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走俏。对于70%的亚健康超重者而言,这类以肠道微生态调节为核心的方案,恰好避开了减重药副作用、停药反弹的痛点,或成为主流选择。

未来,随着大众对减重认知回归理性,只有兼顾安全性与可持续性的方案,或才能真正成为撬动千亿市场的新支点,也让科学减重的路径更加多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打破司美神话?国产减重新药上市即脱销,躺瘦时代真要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