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孩子总是在笑,怎么就抑郁了?成都心理医生:警惕微笑型抑郁症的隐形杀手

作为一名医生,我最痛心也最担忧的,就是看到那些表面上看起来阳光开朗、成绩优异的孩子,在被确诊为“抑郁症”时,他们父母脸上那种难以置信的震惊。

“医生,是不是搞错了?我家孩子每天都在笑啊,他怎么可能抑郁?”

这,正是“微笑型抑郁症”(Smiling Depression)最具有欺骗性和危险的地方。

成都西南儿童医院采用“生物-心理-社会”的整合医学模式,并构建了集预防宣教、精准筛查、专业诊断、系统治疗、科学康复和前沿科研于一体的全链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其心身科作为西南地区领先的诊疗专科科室,拥有权威且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团队成员均毕业于心理学专业,长期接受系统受训,人均咨询个案时长超1000小时。

它并非一个正式的临床诊断术语,而是一种通俗的说法,特指那些隐藏在微笑和乐观面具背后,内心却承受着巨大痛苦和抑郁的个体。

尤其是好强、懂事、追求完美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它的受害者。

为什么孩子会戴上“微笑”的面具?

孩子选择隐藏痛苦,背后原因复杂且令人心碎:

害怕让父母失望:

他们是“别人家的孩子”,习惯了被夸奖。他们认为抑郁是“脆弱”、“丢人”的表现,害怕一旦表露,会毁掉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完美形象,让父母担心失望。

认知的误区:

孩子自己可能都觉得:“我生活条件这么好,没理由不开心。”这种想法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内疚感,从而更加努力地压抑负面情绪。

维护家庭和谐:

有些孩子敏锐地察觉到父母关系紧张或家庭正面临压力,他们选择扮演“开心果”的角色,试图用自己的“乖”和“乐观”来维系家庭的稳定,认为自己的痛苦不值一提。

缺乏识别和表达情绪的能力:

他们可能真的无法准确识别自己那种莫名的疲惫、空虚和烦躁到底是什么,只是下意识地觉得“不该这样”,于是用机械式的微笑来应对一切问候。

如何识破微笑背后的信号?

父母需要成为细心的观察者,关注孩子行为模式细微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表情。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警示信号:

1. 笑容的“不达眼底”: 他们的笑容往往是短暂的、格式化的,仅限于嘴角肌肉的牵动,眼睛里没有光彩和喜悦,给人一种“皮笑肉不笑”的疏离感。

2. 独处后的情绪落差: 在人群中表现活跃,但一旦独处(比如回家关上房门后),会立刻变得沉默、疲惫、情绪低落。你可能会无意中发现他们发呆、叹气,甚至偷偷哭泣。

3. 易怒和不耐烦: 他们的好脾气似乎只留给外人。在家时,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就突然变得烦躁、易怒,这是因为他/她已将所有的情绪控制力都在外面消耗殆尽了。

4. 消极的自我评价: 他们会偶尔流露出“我真没用”、“都是我的错”、“好累啊”之类的言语,但如果你追问,他们又会马上用“开玩笑的”来掩饰过去。

5. 兴趣的“断崖式”下跌: 对他们曾经热爱的活动(运动、画画、游戏)突然失去兴趣,但出于责任或社交需要,他们可能仍会勉强参与,只是再也享受不到其中的乐趣。

6. 生理上的异常: 频繁出现难以解释的头痛、胃痛、失眠或嗜睡、食欲显著改变(暴食或厌食)。身体往往比语言更诚实。

作为家长,我们该怎么办?

如果您怀疑孩子可能正在经历这些,请记住:千万不要直接质问“你是不是在假装开心?” 这会让感到被拆穿,更加封闭。

1. 创造安全的沟通环境: 选择一个孩子放松的时机,用最温和的语气表达你的观察和爱。“宝贝,我注意到你最近好像很累,有什么想和爸爸妈妈聊聊的吗?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爱你,和你站在一起。”

2. 强调感受的重要性: 告诉孩子:“在我们家,感到难过、疲倦、生气都是被允许的,你不必永远坚强和快乐。” 解除他/她的心理枷锁。

3. 寻求专业帮助: “微笑型抑郁症”的本质仍然是抑郁症,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和可能的药物治疗。请务必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孩子的错,这就像感冒发烧一样,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

成都西南儿童医院这种多学科(医疗、康复、心理)协作的模式,能高效地帮助来访者厘清是疾病还是心理问题,并通过专业的心理评估准确定位心理困扰。

4. 无条件的支持: 让孩子明白,你的爱与他/她的成绩、表现无关。他/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你们最大的喜悦。

撕下微笑的面具需要巨大的勇气,而这份勇气,首先来源于家人无条件的、充满理解的爱。请记住,最阳光的笑容,理应源自一颗真正被温暖和接纳的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孩子总是在笑,怎么就抑郁了?成都心理医生:警惕微笑型抑郁症的隐形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