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原创 50岁前如果没得这4种病,以后基本不会得癌?

50岁前如果没得这4种病,以后基本不会得癌?

由于微信改版,很多朋友接受不到我们的文章,逐渐的失去联系。请大家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加入群聊,以免失联。

研究表明,若能在50岁前有效规避代谢性疾病、慢性炎症性疾病、慢性病毒感染及免疫介导性疾病这四类疾病,个体未来患癌风险将显著降低。这一发现为癌症预防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也为公众健康管理指明了方向。

代谢性疾病:激素失衡与癌变的隐秘关联

代谢性疾病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是癌症的重要诱因之一。肥胖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尤其是雌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过度分泌,直接增加乳腺癌、子宫内膜癌、胰腺癌等13种癌症的风险。研究显示,18岁时超重或肥胖的人群,成年后患17种不同类型癌症的风险显著升高。

糖尿病患者的患癌风险同样不容忽视。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炎症因子释放,间接提高癌症发生率。例如,糖尿病患者罹患胰腺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倍,结直肠癌风险提高30%。此外,脂肪肝作为代谢综合征的常见表现,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慢性炎症:细胞突变的“催化剂”

慢性炎症被认为是癌症的“潜在推手”。长期的炎症反应会破坏细胞DNA结构,诱发基因突变,甚至直接促进癌细胞增殖。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约85%的胃癌患者确诊前有慢性胃炎病史,而慢性肝炎患者中,每年有2%-10%可能发展为肝癌。

以慢性胃炎为例,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胃黏膜炎症若未及时治疗,可能逐步演变为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最终导致胃癌。类似地,慢性结肠炎患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5倍。专家建议,5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肠镜筛查,以便早期发现癌前病变。

慢性病毒感染:器官损伤的“慢性毒药”

某些慢性病毒感染会持续损伤靶器官,为癌变埋下隐患。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首要可控危险因素,全球约50%的胃癌病例与之相关。通过规范的三联或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胃癌风险降低40%-60%。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则是肝癌的主要诱因。在中国,80%以上的肝癌患者有HBV感染史。抗病毒治疗可显著延缓肝纤维化进程,将肝癌发生率降低50%以上。此外,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头颈癌密切相关,接种HPV疫苗可预防90%以上的宫颈癌病例。

免疫介导性疾病:免疫失衡的“双刃剑”

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可能增加患癌风险。例如,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3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免疫力下降,也可能增加淋巴瘤等癌症的发病概率。

避免上述四类疾病,需从生活方式干预和医学管理两方面入手。饮食上,应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的摄取;运动方面,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体重控制上,需将BMI维持在18.5-23.9的正常范围。

医学筛查同样关键。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查、乳腺钼靶或超声检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等。对于高危人群(如有癌症家族史者),可考虑基因检测以评估遗传风险。

癌症预防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50岁前若能成功规避代谢性疾病、慢性炎症、慢性病毒感染及免疫介导性疾病,相当于为身体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癌屏障”。正如中国抗癌协会专家所言:“癌症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长期不良因素积累的结果。通过科学管理健康,我们完全可以将癌症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原创 50岁前如果没得这4种病,以后基本不会得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