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身体在替心理“生病”?快速认识心身疾病!

当我们提到疾病时,常常会想到病毒、细菌或者器官的器质性病变。

然而,有一类特殊的疾病,它们的发生、发展与我们的心理状态、情绪压力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最终却以实实在在的身体症状表现出来。

这类疾病,我们称之为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有两大核心特征

1、心理社会因素贯穿全程

心理压力、精神紧张、情绪困扰(如焦虑、抑郁)、不良生活事件或社会环境等因素,在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加重乃至康复过程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往往是疾病的重要诱因或持续影响因素。

2、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

虽然根源与心理社会因素密不可分,但患者感受到的痛苦和就医的主要原因,却是身体上的不适或器官功能的异常。也就是说,心理的压力最终“转化”为了身体的疾病信号。

心身疾病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心身疾病是由大脑皮层为主导,涵盖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在内的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

心身疾病产生的核心在于心理应激。当个体遭遇压力事件(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紧张、重大生活变故等)时,会产生心理应激反应。这种心理上的“风暴”并非停留在意识层面,而是通过复杂的机制转化为生理应激反应。

大脑作为“总指挥”,感知并处理心理压力。随后,它通过神经系统(包括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下丘脑等)发出指令,整合全身的生理反应。

植物神经系统主要负责调节心跳、血压、呼吸、消化、腺体分泌等不受意识控制的功能。心理压力极易导致其功能紊乱,例如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发心动过速、血压升高。

神经内分泌系统,特别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长期压力会激活此轴,导致压力激素(如皮质醇)持续分泌,影响免疫、代谢等多个系统。

免疫系统,长期心理压力已被证实会削弱免疫功能,或导致免疫紊乱,增加患病风险或影响疾病进程。

心理应激正是通过这些生理系统(神经、内分泌、免疫)作为“中介”或“桥梁”,最终作用于靶器官(如心血管、胃肠道、皮肤等),导致其功能紊乱或结构损伤,形成具体的躯体疾病。

面对相似压力,为什么有人生病,有人却没事?

心身疾病的发生往往是个体易感性与环境压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性格(个性)是关键因素之一。

A型性格,这类人通常雄心勃勃、争强好胜、追求效率、时间紧迫感强、容易急躁。 A型性格是许多成功人士的特征,但也与某些心身疾病风险增高相关。他们常处于“战斗或逃跑”的应激状态,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持续亢奋,更容易罹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

B型性格,与 A型相对,通常表现为随遇而安、生活节奏较慢、竞争性低、心态平和。这种性格更倾向于道家“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并非消极,而是一种不同的应对方式,其心身疾病风险相对较低。

研究还发现,患某些疾病的倾向与特定性格或情绪表达模式相关。例如,某些癌症患者可能倾向于压抑情感、不善于表达内心痛苦;癔症(分离转换障碍)患者可能习惯将心理冲突转化为躯体症状(如瘫痪、失明等)。

许多心身疾病患者可能更倾向于用“躯体语言”而非“心理语言”来表达压力,他们可能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将内心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压抑”下去,最终通过呼吸系统(如哮喘、过度换气)、循环系统(如高血压)、消化系统(如溃疡)或泌尿系统等的不适表现出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身体在替心理“生病”?快速认识心身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