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茶就是健康的代名词,觉得只要是喝茶,就一定对身体有好处。
殊不知,茶这种东西在当下已经被做得花样百出,不再是单纯的清茶。
医生提醒,糖尿病患者如果喝错了种类,不仅不会养生,反而可能加快病情的恶化。
喝茶本身没错,但问题出在那些被包装成茶的饮品和一些不当的喝法上。现实里,很多人天天在喝,却没有意识到这其中的风险。
不得不提的是高糖奶茶。近几年,奶茶店几乎遍布大街小巷,年轻人尤其喜欢。
香甜顺滑的口感让人上瘾,但糖尿病患者要小心,这类饮品简直就是“血糖炸弹”。
里面不只是茶叶,还有大量的糖浆、奶精、珍珠、椰果等配料,这些东西叠加起来,糖分和热量非常惊人。研究显示,经常饮用高糖奶茶的人群,体重增加和血糖控制恶化的概率更高。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原本就处在不稳定状态,再加上大量快速吸收的糖,胰岛几乎难以承受。
医生指出,这类饮品一次可能就让餐后血糖飙升到危险范围,长期习惯性饮用更是埋下并发症的隐患。
很多人觉得偶尔喝一杯没关系,但对于血糖已经异常的人群来说,即使一杯,也可能成为压垮胰岛的额外负担。
风味调味茶也要注意,尤其是超市里随处可见的瓶装饮料茶。看起来标注的是茶,其实里面往往加了不少糖和香精。
很多人以为喝茶饮料等于在喝健康的茶叶水,殊不知,那些配料表里的成分才是问题所在。研究发现,这类调味茶饮品的含糖量甚至接近碳酸饮料,长期饮用和肥胖、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本身需要减少精制糖的摄入,这些“伪装成健康”的瓶装茶饮料,实际上和喝含糖饮料没有本质区别。
医生提醒,别被外包装上的“茶多酚”“低脂”这些字眼迷惑,真正有益的茶多酚含量少得可怜,糖分却高得惊人。换句话说,这种茶不但帮不上忙,反而会雪上加霜。
再来说水果茶。很多人觉得水果和茶结合很健康,颜色鲜艳,看起来也有“养生”的感觉。
但要知道,水果茶里常常会加入大量果糖浆或者果酱,甚至直接用糖水泡制水果,喝下去的糖分比吃几块水果还要高。
医生强调,糖尿病患者并不是完全不能吃水果,而是要注意种类和分量,最好选择低升糖的水果,还要搭配合理的饮食。
但水果茶这种经过加工的饮品,升糖速度远快于天然水果,血糖波动更大。研究显示,经常喝水果茶的人群,在餐后血糖的曲线更陡峭,也就是说血糖更容易短时间内快速升高。
长期如此,胰岛压力加重,胰岛素抵抗也更严重。对糖尿病人来说,这几乎是把身体推向失控的方向。
除了这些明显加糖的茶饮,还有一些看似传统的喝法也有隐患,那就是过度浸泡的“老火茶”。
不少人喜欢喝浓茶,觉得茶味越浓越提神,甚至会把茶叶反复冲泡,直到茶汤颜色非常深。
医生提醒,这样的茶含有大量咖啡碱和茶多酚,对胃肠和神经系统刺激较大。
糖尿病患者如果常年这样喝,容易出现心慌、失眠、胃部不适,还会影响药物吸收。
尤其是咖啡碱过多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让血糖控制更困难。研究发现,过度饮用浓茶和心血管负担增加有关,而糖尿病患者本身就属于心血管高危人群,这种喝法无疑是在增加风险。
有些人还喜欢早上空腹喝浓茶,更容易出现低血糖和胃部刺激,对身体是双重伤害。
换句话说,浓茶并不是越浓越好,适量才是关键。
最后,还要特别提到一些市场上所谓“降糖药茶”。这类产品打着“天然草本”“降糖神茶”的名号,吸引了不少糖尿病患者尝试。
医生多次提醒,所谓药茶大多没有严格的临床验证,成分不清楚,安全性更是存疑。
有的甚至添加了西药成分,短期内让血糖下降,但长期可能伤肝伤肾,风险极高。
研究显示,很多糖尿病患者因为迷信这些所谓保健茶,反而耽误了正规治疗,等到病情恶化再去医院,已经出现严重并发症。
医生强调,糖尿病的管理靠的是科学饮食、规律运动、按医嘱用药,而不是某种神奇的茶饮。
殊不知,这类“神茶”往往就是虚假宣传的产物。患者如果被误导,不仅浪费钱,更可能耽误健康。
归根到底,茶本身并没有问题,真正的问题是那些经过加工、掺杂了过多糖分、香精或者虚假成分的所谓茶饮。
糖尿病患者如果能正确区分,选择清淡、天然的茶叶适量饮用,对身体并没有坏处,甚至有一定益处。但如果长期喝上述这几种茶,血糖控制会越来越差,并发症风险也会逐步上升。
医生们的建议很明确,喝茶要回归本质,少花样少套路,越简单越好。
总的来说,糖尿病人需要明白一个道理,饮食管理并不是只盯着主食,饮料和茶同样需要注意。
高糖奶茶、瓶装调味茶、水果茶、过浓的老火茶以及所谓的药茶,都不适合出现在糖尿病人的日常生活里。研究和临床经验都已经反复证明,这些饮品会增加血糖波动和并发症风险。
医生们的“苦劝”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大量患者的真实情况总结出来的。换句话说,如果想要身体更稳,远离这几类茶饮就是一个很实际的选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丛媛.应用食物升糖指数为糖尿患者做饮食指导,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1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