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糖化血红蛋白已经控制得很好了,为什么还是出现了并发症?”
在兰州瑞京糖尿病医院门诊,副主任医师叶爱国主任常常遇到这样困惑的糖友。事实上,只关注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研究证实,血糖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叶爱国主任指出,血糖管理不能只看一个“平均值”,更要关注血糖的“波动幅度”和“极端值”。下面这3个血糖值,是糖尿病并发症的“警戒线”,一旦超出,应尽快就医。
一、餐后血糖波动幅度:不要超过2.2mmol/L
血管最怕血糖像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餐后血糖波动幅度一旦≥2.2mmol/L,对血管的损伤非常大。
“这种波动会对血管壁造成反复的冲击和损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比持续性高血糖更易导致脑梗死。”叶爱国主任解释说。研究显示,血糖波动大会使冠心病、脑梗等大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增加,同时也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如何计算餐后血糖波动幅度?
很简单:[(早餐后2小时血糖-早餐前血糖)+(午餐后2小时血糖-午餐前血糖)+(晚餐后2小时血糖-晚餐前血糖)]/3
注意,餐后2小时血糖是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算时间的。
戴动态血糖仪的糖友可以计算日波动幅度,即一天中最高血糖和最低血糖的差值,如果≥4.4mmol/L,也说明血糖波动幅度大。
叶主任特别提醒:即使糖化血红蛋白已达标,但血糖波动很大,也要找医生调整降糖方案。
二、餐后2小时血糖:不要超过13.9mmol/L
血糖超过这个数,容易中毒、糖毒性加剧,全身各组织器官都容易受到损害。
“血糖超过13.9mmol/L,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风险急剧升高,若不及时治疗,死亡风险很高。”叶爱国主任严肃地指出。
一般建议,成人2型糖友的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对于身体差、年龄大、低血糖风险高的糖友可以放宽血糖控制目标,但即使再放宽,也不能超过13.9mmol/L。
这是因为当血糖>13.9mmol/L时,是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加速的风险阈值。
如果血糖超过16.9mmol/L,高度警惕高渗性高血糖状态,不要犹豫,不用测“尿酮”,赶紧去医院。
三、血糖最低值:不要低于3.9mmol/L
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就属于低血糖。血糖低于这个数值最易损伤大脑,诱发心血管疾病。
“大脑对缺糖极度敏感,葡萄糖供应不足几秒钟就可能造成急性损伤,影响认知功能,甚至导致甚至昏迷、死亡。”叶爱国主任解释说。
低血糖昏迷若持续超过30分钟,可对大脑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低血糖还会大幅增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绞痛、急性心梗等心血管急症发作的风险。
如果说高血糖是“温水煮青蛙”,那低血糖就是个“急脾气”,可能在几分钟内迅速对身体造成极大伤害。一次严重的低血糖事件,足以抵消长期严格控制血糖所付出的努力。
这就是为什么要建议成人2型糖友的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之间,而不是3.9~7.0mmol/L——这是为了减少低血糖风险。
叶主任特别提醒老年糖友:更容易出现低血糖,尤其是无症状低血糖,这是非常危险的。反复发生低血糖,容易导致认知功能下降,甚至痴呆。
建议老年糖友的空腹血糖不要低于5.0mmol/L,并随身携带血糖仪和葡萄糖片等,发现血糖低于3.9mmol/L,马上吃15-20克糖。
叶主任支招:血糖波动大要这样应对
- 立即就医:
-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切勿自行调药。带上您的血糖记录,与医生一起分析原因并优化治疗方案(可能需调整药物类型或剂量)。
- 精准监测找规律:
- 重点测餐前、餐后2小时血糖。
- 强烈推荐使用动态血糖仪,它能连续监测,清晰揭示波动规律。
- 饮食调整是关键:
- 顺序:按“汤→蔬菜→肉/蛋→主食”顺序吃。
- 选择:用全麦、糙米、燕麦等粗粮替代白米饭、白面馒头。
- 方式:少食多餐,将正餐部分主食分出作为加餐(如坚果、酸奶)。
- 餐后运动降血糖:
- 餐后散步15-30分钟是简单有效的方法。
- 每周进行规律运动,结合有氧和力量训练。
- 检查生活细节:
- 保证睡眠充足,管理压力(如深呼吸、冥想),两者都会显著影响血糖。
- 避免饮酒。
叶爱国主任总结道
糖友一定要记住2.2、13.9和3.9这三个数,一旦血糖值超过这“3条警戒线”,尽快处理,积极就医。
良好的血糖控制不仅要使糖化血红蛋白达标,还要减少血糖波动,避免极高和极低血糖事件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