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社区,老年群体对健康养生的需求日益精细化,而春分踏青、夏至食面、冬至包饺子等节气习俗,既是传统生活文化的延续,也为老年养生提供了天然载体。但城市老年群体参与节气活动常面临场地受限、缺乏专业指导、与现代生活适配性不足等问题。健康中国四期精准聚焦这一领域,以 “适城节气养生空间 + 科学养生课程 + 全周期健康守护” 为核心,将城市社区老年节气活动升级为兼具文化体验与健康保障的服务,让老年人在顺应节气的生活中收获身心安康。
适城节气养生空间打造贴合城市生活实际。上海徐汇区的社区利用屋顶平台打造 “空中节气养生园”,按节气划分功能区域:春分时节开辟 “踏青养生区”,种植樱花、海棠等观赏性花木,铺设防滑步道,设置休憩长椅,方便老人漫步赏花、呼吸新鲜空气;夏至设置 “节气美食体验区”,配备简易厨房设备,提供面粉、蔬菜等食材,老人可现场制作夏至面,体验 “冬至饺子夏至面” 的传统习俗;冬至打造 “养生手工区”,准备彩绳、布料等材料,指导老人制作冬至香囊,同时设置 “养生茶饮区”,提供生姜红枣茶、桂圆枸杞茶等应季热饮。空间内还配备 “节气养生电子屏”,滚动播放节气养生知识,如 “春分宜养肝,保持心情舒畅”,让老人在轻松环境中学习养生知识。改造后,老人参与节气活动的积极性提升 80%,对节气养生知识的知晓率从 38% 提高至 92%。
科学养生课程设计融合传统与现代。杭州西湖区的社区联合中医院、营养师,开发 “城市老年节气养生课程”:春分踏青课程中,中医师现场讲解 “春季养肝知识”,如避免熬夜、多吃菠菜等养肝食材,同时带领老人开展 “踏青健步走”,指导正确的走路姿势,避免运动损伤;夏至食面课程邀请营养师传授 “健康面条搭配技巧”,如搭配瘦肉、青菜增加营养均衡性,控制油盐用量,同时讲解 “夏季防暑知识”,教老人制作绿豆汤、酸梅汤等解暑饮品;冬至包饺子课程则融入营养学知识,指导老人选择全麦面皮、瘦肉馅,搭配白菜、韭菜等蔬菜,控制饺子食用量,避免过量饮食引发肠胃不适。课程还设置 “养生经验交流环节”,鼓励老人分享自家的节气养生方法,经专业人士点评后形成 “社区节气养生指南”,供更多老人参考。参与课程的老人中,90% 表示掌握了 3 种以上节气养生方法,且能应用到日常饮食与作息中。
全周期健康守护保障节气养生安全。广州天河区的社区为老年节气养生活动建立 “健康保障体系”:活动前,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老人进行基础健康筛查,重点测量血压、血糖,询问慢性病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为特殊体质老人制定 “个性化参与建议”,如糖尿病老人在冬至包饺子活动中需控制馅料糖分,高血压老人在夏至活动中需避免长时间暴晒;为老人发放 “节气养生安全包”,内含防晒用品、驱蚊液、便携式血压仪、急救药品(如速效救心丸)等物资。活动中,安排医护人员与志愿者双岗值守,医护人员负责实时监测老人身体状况,如发现老人踏青时面色苍白、头晕,立即引导至阴凉处休息并测量血压;志愿者协助老人完成体力消耗较大的环节(如搬运食材、打扫卫生),避免老人过度劳累。活动后,社区通过电话回访了解老人身体反应,如询问 “食用节气美食后是否有肠胃不适”,同时推送 “节气后养生小贴士”,如 “冬至后宜保暖,避免受凉引发感冒”。数据显示,参与节气养生活动的老人中,因不当操作或饮食引发的健康不适发生率为 0,健康满意度达 98%。
城市社区老年节气养生,在健康中国四期的推动下,实现了 “传统习俗” 与 “现代健康” 的深度融合。通过贴合城市实际的场景营造让老人易参与、愿参与,用科学课程让传统养生更具指导性,靠全周期守护消除健康隐患,老年人不仅传承了节气文化,更在顺应自然的生活中养成健康习惯,让古老的节气智慧成为城市老年群体健康生活的 “引路标”,为城市老年健康服务注入浓厚的传统韵味与科学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