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为什么你总往坏处想?灾难性思维自救指南

你是否常常冒出这些想法:

站在高处时,幻想自己脚滑跌落深渊、摔得粉身碎骨;

看到电扇时,突然想到电扇掉下来砸在自己身上;

补牙时,总觉得补牙的钻子会在自己嘴中失控;

抱孩子时,联想到自己失手把孩子摔地上……

这些想法,常常令人感到莫名其妙——

为什么我的脑海里会有这些可怕的念头?

难道我精神出问题了?心理不正常?

其实,这些想法是大脑中的垃圾弹窗,有时偶尔会冒出来,很快就会消失;

耶鲁大学一项研究发现:超过90%健康人群,报告自己有过不想要的、奇怪的或可怕的念头。

但有时,它令我们反复咀嚼生活中的恶意,不断复盘外界糟糕的评价,带来很大的困扰与痛苦。

如果后一种情况发生在你身上,可别以为放着不管就会自己好起来,

它更需要我们深入探索,内心那份可怕念头的根源——深深的不安全感

图源:pexels

01

可怕念头,

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你知道吗?预判伤害其实是为了保护自己

有一次我和很久没见面的爸爸聊天,挤破头想不出一个志同道合的话题。尬聊一阵后,爸爸咳了一声,讲出下面这番话:

“你要好好工作,现在不好好工作,以后老了就没有养老金;

没有养老金,你的老伴会嫌弃你,孩子会觉得你是负担,到时候你的人生就毁了。”

这本是一番不好听的话,我听了却感到很安心、很放松,和爸爸之间尴尬的气氛也消失了,我们聊得火热。

后来我复盘这是为什么,发现:

当我感到不安的时候,思考一些可怕的念头能带来安全感。

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可怕的念头会令我感到亲近

比如,小时候爸爸喜欢恐吓式教育,动不动就吓唬我:

再往前跑你就要摔跤,摔坑里要摔断腿!

这次没考好,你以后就没书读了,没有学校愿意要你;

吃西瓜不吐籽,西瓜要在你肚子里发芽,从你嘴里长出来。

习惯了爸爸的恐吓,我遇到事情也喜欢先想最坏、最吓人的情况,脑海中时不时就会冒出一些可怕念头:

图源:pexels

下楼梯不看路,一脚踩滑会摔断腿;

读书不认真读,以后只能当乞丐;

尤其是感到不安时,想这些令我感到:

最坏的情况已经被我预判了,一切尽在掌控中。

爸爸的恐吓原本是一种帮他驱散不安、避免我遇到危险的保护方式;

但耳濡目染中,变成了我的自我防御机制:

面对威胁,我的心灵为了保护自己,无意识中扭曲了现实。

当我体验到失控时,可怕念头就会无意识冒出来,把现实引导向最糟的情况,帮我重拾控制感和安全感。

不难看出,这些念头能帮助我们,减轻外在刺激的程度,使我们能够承受压力、直面现实。

但同时,它也篡改、误导了现实:

这世界原本没有那么危险,却时常令人胆战心惊。

甚至,虚构和否认现实:

他人即是地狱,陷入灾难化的预判里。

图源:pexels

02

为什么有的人,

总爱预判各种伤害?

大多数人,只是偶尔想一想可怕念头;

有的人却经常冒出来,甚至觉得这些念头一定会成真。

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焦虑值偏高

临床心理学中的焦虑认知模型指出,如果你长期处在焦虑情绪里,就会倾向于:

  • 高估负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我头顶旋转的电风扇很可能会掉下来

  • 高估事件的严重性:掉下来的电风扇会割掉我的头

  • 低估自己的应对能力:当它掉下来,我除了一动不动坐在这里,没有任何招架之力

焦虑不安的人都有一个特征:

怕失败、怕伤害、怕丢脸、怕变化、怕被否定……

内心越害怕,焦虑越会驱使我们思考各种可怕念头,把恐惧当吃,

结果内心越吃越饿、越吃越孱弱。

图源:pexels

第二,灾难化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并非过不去生活某道坎,而是过不去自己心里某一关。

长期活在创伤阴影、负面情结中的人,一旦被刺激,就特别容易产生灾难化思维。

比如:小时候总饿肚子、对饥饿有创伤阴影的人,特别容易担心家里的饭不够吃

于是在冰箱里囤很多食物,放到过期、腐烂也舍不得丢。

为了应对这些灾难化思维,人往往会做出很多费时费力的无用功

即使自己吃不了那么多,也会觉得食物一少我就觉得天塌了,只有看到有很多食物内心才能平静

第三,不安全型依恋

小时候依恋模式很焦虑、很回避的孩子,更容易将世界视为不安全、不可靠的,长大后养成预判伤害的习惯。

心理学家John Bowlby认为,早期的亲子关系会形成我们内在的工作模式

如果一个孩子离开妈妈后,表现得非常不安;妈妈回来后,哭闹不止、又打又踢,

成年后他的依恋模式就会非常焦虑,建立关系时总会担心:

“他会不会离开我?”、“他是不是并不爱我?”、“他有没有嫌弃我、看不起我?”

如果一个孩子离开妈妈后,表现得非常平静,妈妈回来后,默不作声、无动于衷;

成年后他的依恋模式会充满回避,建立关系时总会恐惧:

“他会不会发现我实际上没有那么好?”、“他会不会伤害我?”、“他会不会否定我整个人?”

一旦我们对世界、他人和自我的基本信念,打上焦虑”“回避的烙印,

预判伤害与痛苦的习惯,就会伴随我们很长时间,无端带来很多折磨、痛苦与内耗。

图源:pexels

03

如何停止预判伤害

摆脱可怕念头?

其实,我们脑海中那些可怕念头并不是缺陷,而是一把双刃剑:

适度出现,可以未雨绸缪、规避风险;

过度活跃,就会侵蚀我们的自信和快乐。

那么,我们要如何把这些念头控制在适度范畴呢?

第一,将思维和事实分离开。

不要对自己说:电风扇掉下来怎么办?

而是对自己说:

“我注意到我有一个想法,认为电风扇会掉下来。”

“刚刚我的大脑给我讲了一个恐怖故事。”

“电风扇不会掉下来,这只是一个想法。”

这些陈述事实的话,能让你与可怕念头之间多出一个观察空间,拉开一定心理距离。

接着,我们可以用一些感官控制方法,引导自己少关注想象、多关注现实。

比如,5-4-3-2-1法:

脑海中出现可怕念头时,先说出你看到的5样东西。比如:灯、杯子、我的手、一本书、一个窗户。

再感受能接触到的4样东西。比如:脚踩在地板上的感觉、衣服的质感、椅子的触感、手的温度。

接着,仔细听周围的3种声音。比如:键盘声、空调声、车声。

然后,闻2种声音。比如:咖啡香、书本的墨香。

最后,尝1种味道。比如:喝一口水。

这个方法能够激活大脑的理性部分(前额叶皮层),快速把人拉回安全的现实。

图源:pexels

第二,专门腾出一个思考时间,来思考那些不好的想法。

脑子里出现可怕念头时,我会告诉自己:

“它来了,我把它记下来,留到专门时间再处理。”

我习惯在下午5:00的阳台躺椅上,拿15分钟来复盘最近几天脑子里的可怕念头;过了这个时间,我就会去做别的事。

这属实一箭双雕

既解决了担忧和顾虑,避免一整天都提心吊胆;

又夺回了生活控制权,不被可怕念头牵着鼻子走。

第三,把可怕念头视为成长机会。

当可怕念头出现时,与之展开成长性的对话,比如:

“我不能失败”——“我能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什么?”

“我恐怕搞砸了”——“我已经做得足够好了”

“接下来会发生不好的事”——“接下来可能会有一场令人心潮澎湃的新冒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为什么你总往坏处想?灾难性思维自救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