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在中医属“心衰病”“心悸”“喘证”范畴,核心病机与“气虚血瘀(心气虚损、血脉瘀阻)”“阳虚水泛(心肾阳虚、水湿内停)”“气阴两虚(心气阴耗伤、心功能减退)”相关,表现为活动后胸闷气喘、下肢水肿、乏力、心悸、不能平卧等,常由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基础病诱发。治疗需在心血管内科医生指导下,以西药(如利尿剂、ACEI类药物)为基础,结合中医证型辨证联用中成药,不可替代西药或盲目长期服用,避免加重心功能负担。
一、5个治疗慢性心衰的中成药:分类解析与核心要点
1. 芪苈强心胶囊: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适合阳虚水泛兼血瘀型
适用场景:阳虚水泛兼血瘀型慢性心衰,表现为活动后胸闷气喘(如走平路50米即需休息)、夜间不能平卧(需垫高枕头或坐起才能呼吸)、下肢凹陷性水肿(按压小腿后凹陷10秒以上恢复)、怕冷、乏力、口唇发紫,舌淡紫苔白滑,多见于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后稳定期,或合并高血压性心脏病的中老年患者。
核心作用:以黄芪、人参益气温阳(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气虚损),葶苈子、泽泻利水消肿(减轻肺部及下肢水肿,缓解气喘),丹参、红花活血通络(改善心肌供血,减轻血脉瘀阻),通过“温阳+活血+利水”三重作用,辅助改善心功能,缓解水肿、气喘症状。
注意:阴虚火旺者(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慎用(药物偏温热);服药期间需定期监测体重、尿量(评估水肿改善情况),避免过量饮水(每日饮水量需遵医嘱);不可与同类利水中成药(如五苓胶囊)盲目联用,防止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
2. 参附强心丸:益气助阳、强心利水,适合心肾阳虚型
适用场景:心肾阳虚型慢性心衰,表现为胸闷气喘明显(静息时也觉气短)、心悸(自觉心跳无力、心慌)、下肢水肿(可累及大腿)、畏寒怕冷(冬季手脚冰凉明显)、精神萎靡(易疲倦、嗜睡),舌淡苔白,多见于慢性心衰病程较长(超过3年)、心功能分级Ⅲ-Ⅳ级的患者,或合并冠心病心肌梗死病史者。
核心作用:以人参益气(增强心肌泵血功能),附子、肉桂助阳(温通心肾阳气,改善心肾阳虚导致的畏寒、心悸),葶苈子、桑白皮利水消肿(减轻心脏前负荷,缓解气喘、水肿),通过“益气+助阳+利水”结合,辅助提升心功能,减轻乏力、畏寒与水肿症状。
注意: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禁用(需先控制梗死病情);有高血压者需严格监测血压(附子、肉桂可能导致血压升高);服药期间避免生冷食物,注意保暖,减少受凉诱发心衰加重的风险。
3. 生脉饮(口服液/颗粒):益气养阴、生津止渴,适合气阴两虚型
适用场景:气阴两虚型慢性心衰,表现为活动后胸闷气短(休息后可缓解)、乏力(稍动即累)、口干咽燥(饮水后仍觉不适)、心悸(活动后加重)、盗汗(夜间睡时出汗、醒后汗止),舌红少苔,多见于慢性心衰稳定期、长期服用利尿剂(如呋塞米)导致津液耗伤的患者,或老年体虚型心衰患者。
核心作用:以人参(或党参)益气(改善心肌能量供应,减轻乏力),麦冬养阴生津(缓解口干、盗汗,补充利尿剂导致的津液流失),五味子敛阴止汗(改善气阴耗伤导致的心悸、气短),通过“益气+养阴”双补,辅助改善心功能,减轻气阴两虚相关的乏力、口干症状。
注意:阳虚水泛者(下肢水肿、怕冷)禁用(药物偏滋腻,可能加重水肿);服药期间可适量饮水,但需遵医嘱控制总量(避免增加心脏负担);不可与温补类中成药(如参附强心丸)联用,防止药性冲突。
4. 血府逐瘀口服液:活血祛瘀、行气止痛,适合气滞血瘀型
适用场景:气滞血瘀型慢性心衰,表现为胸闷刺痛(固定不移,活动后加重)、心悸(心跳不规则)、口唇发紫、下肢轻度水肿(按压后快速恢复)、情绪烦躁(生气后胸闷加剧),舌暗紫有瘀点,多见于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或有心肌梗死病史者。
核心作用:以桃仁、红花、丹参活血祛瘀(改善冠状动脉及外周血管瘀阻,增加心肌供血),柴胡、枳壳行气止痛(缓解气滞导致的胸闷、烦躁),通过“活血+行气”结合,减轻血脉瘀阻对心功能的影响,缓解胸闷刺痛、心悸症状,辅助改善心肌血液循环。
注意:有出血倾向者(如牙龈出血、胃出血病史)慎用;月经期女性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出血量增多);服药期间避免情绪激动、剧烈活动(以防加重血瘀症状);不可与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盲目联用,防止出血风险叠加。
5. 五苓胶囊:温阳化气、利湿行水,适合阳不化气、水湿内停型
适用场景:阳不化气、水湿内停型慢性心衰,表现为下肢中度水肿(可蔓延至膝关节)、腹胀(进食后加重)、小便短少(每日尿量<1000ml)、胸闷气短(平卧时加重)、怕冷,舌淡苔白腻,多见于慢性心衰合并明显水钠潴留、利尿剂效果不佳的患者。
核心作用:以茯苓、泽泻、猪苓利水消肿(促进水湿排出,减轻下肢及腹腔水肿,降低心脏前负荷),桂枝温阳化气(辅助阳气运化水湿,增强利水效果),白术健脾利湿(改善脾胃运化功能,减少水湿生成),通过“温阳+利湿”作用,缓解水肿、小便短少症状,辅助改善心功能。
注意:阴虚津液不足者(口干、小便量少但无水肿)禁用(药物利水作用可能加重津液耗伤);服药期间需定期监测电解质(如血钾、血钠),防止利水过度导致低钾血症(可能诱发心律失常);需在医生指导下与西药利尿剂联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二、用药见效的信号,提示方案对症
规范联用西药与中成药2-4周后,若出现以下变化,说明辨证准确、心功能改善:
1. 心功能相关症状缓解:活动耐力提升(如从走50米需休息,增至走200米无明显气短)、夜间可平卧入睡(无需垫高枕头)、下肢水肿消退(从凹陷性水肿转为无水肿)、心悸发作频率减少(如从每日3-4次减至每周1-2次)。
2. 体征与指标改善:口唇发紫缓解(面色转为红润)、尿量增加(每日尿量恢复至1000-1500ml)、体重稳定(水肿减轻导致体重下降2-3kg,后维持稳定);复查心脏超声提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轻度升高(如从35%升至40%以上)。
若用药4周后症状无改善(如水肿加重、气短加剧),或出现急性心衰发作(如突发严重气喘、咳粉红色泡沫痰),需立即停药并就医,调整西药治疗方案(如增加利尿剂剂量、调整强心药物),避免延误病情。
三、用药不适?正确应对方法
- 轻微不适(常见反应):服用利水类中成药(如五苓胶囊、芪苈强心胶囊)后出现轻度口干(津液流失导致),可在医生指导下适量饮水缓解;服用活血类药物(如血府逐瘀口服液)后出现轻度腹胀,改为饭后服用可改善;无需特殊处理,继续用药即可。
- 明显不适(需警惕):服药期间出现乏力加重、心律失常(如心跳过快或不规则),需立即监测电解质(排查低钾血症);出现牙龈出血、皮肤瘀斑(出血倾向),暂停服用活血类中成药并就医;出现严重水肿加重、呼吸困难加剧(急性心衰迹象),立即前往医院急诊,不可自行调整用药。
四、用药核心原则与禁忌
- 用药原则:
1. 西药为主、中成药辅助:慢性心衰治疗需以西药(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类药物)为基础,中成药仅作为辅助改善症状、提升生活质量,不可替代西药或擅自停用西药。
2. 辨证优先:根据中医证型选药(如阳虚水泛选芪苈强心胶囊、气阴两虚选生脉饮),无对应证型禁用(如气滞血瘀型用五苓胶囊可能加重血瘀);需结合症状、舌苔、脉象综合判断,不可仅凭“心衰”盲目用药。
3. 短期联用、定期评估:中成药以4-8周为1个疗程,症状改善后需在医生指导下减量或调整,避免长期服用(如长期用利水药易致电解质紊乱);服药期间每2-4周复查心功能(如心脏超声、BNP指标)、电解质,评估安全性与药效。
- 绝对禁忌:
- 对药物成分过敏者禁用(如对人参过敏者禁用参附强心丸、生脉饮);
- 急性心衰发作期(如咳粉红色泡沫痰、严重呼吸困难)禁用所有中成药,需紧急西药抢救;
- 严重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钠血症未纠正)者,禁用利水类中成药(如五苓胶囊、芪苈强心胶囊);
- 有严重出血性疾病(如脑出血急性期)者,禁用活血类中成药(如血府逐瘀口服液)。
- 慎用人群:
- 老年人(≥70岁):需减量服用,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避免药物蓄积或电解质紊乱);
- 肝肾功能不全者:所有中成药均需慎用,尤其利水类(如五苓胶囊)可能加重肾脏负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 糖尿病患者:慎用含糖制剂的中成药(如生脉饮口服液,需选择无糖型),避免影响血糖控制。
五、避免3个用药认知误区
1. “中成药能‘强心’,可以替代西药”:错!慢性心衰的核心治疗依赖西药(如利尿剂减轻水肿、β受体阻滞剂改善心室重构),中成药仅能辅助缓解症状,无法替代西药的关键作用;擅自停用西药会导致心衰快速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2. “水肿加重就加用利水中成药,不用管原因”:错!慢性心衰水肿加重可能是利尿剂剂量不足、电解质紊乱或感染诱发,若未明确原因盲目加用利水药,可能导致低钾血症、肾功能损伤;需先就医排查原因,再调整治疗方案。
3. “中成药无副作用,长期服用更安全”:错!如长期服用活血类药物(血府逐瘀口服液)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长期服用利水药(五苓胶囊)易致电解质紊乱;中成药需“辨证+疗程”使用,症状改善后需调整,不可盲目长期服用。
六、2个辅助措施,提升心衰管理效果
1. 生活方式严格管控:
- 限盐限水:每日食盐摄入<5g(避免腌制食品、咸菜),饮水量需遵医嘱(通常每日<1500ml,严重心衰者<1000ml),减少水钠潴留,减轻心脏负担;
- 控制体重与活动:每日监测体重(晨起空腹、穿轻便衣物),若1周内体重增加>2kg,提示水肿加重,需及时就医;选择低强度活动(如缓慢散步、太极拳),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以不出现气短、心悸为度。
2. 基础病控制与自我监测:
- 控制基础病:若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需严格控制血压(目标<130/80mmHg)、血糖(空腹<7.0mmol/L),规律服用基础病药物,避免基础病加重心衰;
- 自我监测症状:日常记录尿量、活动耐力、胸闷气喘发作情况,若出现尿量突然减少(<500ml/日)、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夜间不能平卧,需及时复诊,排查心衰加重。
慢性心衰中成药使用的核心是“辨证辅助+西药主导+长期管理”,需在心血管内科医生与中医师共同指导下制定方案。若出现突发严重气喘、胸痛、意识模糊(急性心衰或心肌梗死迹象),需立即前往医院急诊,避免延误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