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颠覆认知:理解病态需求回避的背后真相

在当今的心理健康领域,病态需求回避(PDA)这一概念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自闭症群体中。然而,PDA的定义和治疗仍然存在争议。许多家长将孩子的反抗行为视为PDA,但心理学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将深入探讨PDA的本质、其与焦虑之间的关系,以及有效的应对策略。

病态需求回避这个术语最早由英国发展心理学家伊丽莎白·纽森在1980年代提出,旨在描述一种极端的、持续的抵制日常要求的行为。这种行为与自闭症的典型表现不同,因此引发了心理学界的关注。然而,直到2010年,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PDA的概念在自闭症育儿社区中迅速传播。

许多父母在面对难以教导的孩子时感到无助,PDA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帮助他们理解孩子的行为并寻求解决方案。然而,许多社交媒体上流行的低需求育儿策略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

关于PDA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首先,PDA并未被正式认可为一种心理健康诊断。尽管近年来关于PDA的研究有所增加,但许多研究的质量较低,样本多为已被父母识别为PDA的孩子,这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偏差。

此外,PDA概念的扩展也引发了争议。越来越多的父母在关注其他心理健康问题的支持小组中提出PDA的概念,认为其可以解释儿童的反抗行为。这种现象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对立违抗障碍等群体中尤为明显。

另一大争议在于,PDA的需求回避是否源于焦虑。虽然一些研究表明焦虑可能在需求回避中起作用,但这一观点并未得到广泛认可。相反,部分研究者认为,认知灵活性不足才是PDA的核心特征。

在我四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观察到许多被识别为PDA的孩子在拒绝遵从成人要求时并没有表现出焦虑。他们通常以冷静的态度回应:“不,我不做,你也不能让我做。”当成人坚持时,孩子的反应往往迅速转变为愤怒,这可能是为了促使父母停止要求。

有观点认为,如果未来的研究证实焦虑在需求回避中起作用,这种焦虑可能更多是由于与亲人及权威人物的持续冲突所导致的。生活在这种冲突的“战争区域”中,孩子和父母双方都可能产生焦虑。

许多父母可能并未意识到,需求回避在多种心理健康状况的儿童中都很常见。过去,心理学家通常将这类行为称为“对立”或“不合作”,并有已建立的循证治疗方法来应对这些行为。

虽然低需求育儿策略在社交媒体上流行,但这些方法并未得到科学支持。批评者认为,这种方法可能在短期内减少冲突,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PDA的需求回避源于对不确定性或被控制的耐受力不足,治疗应包括让孩子逐步适应这些情境的机会。孩子们只有在面临掌握这些生活技能的情况下,才能提高应对控制和要求的能力。

最终,PDA是否应被单独命名或诊断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用科学和常识来帮助这些挣扎中的家庭。对于那些寻求帮助的父母而言,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有效应对孩子的行为,而不仅仅是标签。

注: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不构成专业医疗建议,如有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颠覆认知:理解病态需求回避的背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