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是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我国成人患病率约 10%-20%,儿童患病率更高(约 15%-25%),春秋两季为高发期。扬州华东慧康医院耳鼻喉科门诊数据显示,约 60% 的患者早期将过敏性鼻炎症状误当作 “感冒”,自行服用感冒药缓解,不仅无效还可能延误治疗,导致症状反复加重,甚至诱发哮喘、鼻窦炎等并发症。今天从诱因、症状、治疗三方面科普,帮大家科学应对过敏性鼻炎。
一、诱发过敏性鼻炎的 3 类核心因素
过敏性鼻炎的本质是 “免疫系统对过敏原过度反应”,诱因与过敏原接触、体质差异及环境刺激密切相关:
过敏原接触是直接诱因。最常见的过敏原分为两类:一是吸入性过敏原,占比超 80%,包括尘螨(床垫、沙发、地毯中最多)、花粉(春季杨树、柳树花粉,秋季豚草、蒿属花粉)、霉菌孢子(潮湿环境如浴室、地下室)、动物皮屑(猫、狗等宠物毛发附着的皮屑);二是食物性过敏原,相对少见,如牛奶、鸡蛋、海鲜、芒果等,多伴随皮肤瘙痒、荨麻疹等全身症状。临床数据显示,对尘螨过敏的患者占过敏性鼻炎总人群的 50% 以上,且全年均可发病,无明显季节规律。
过敏体质与遗传因素是基础。过敏性鼻炎具有明显遗传倾向,若父母一方患有过敏性疾病(如鼻炎、哮喘、湿疹),子女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 2 倍;若父母双方均患病,子女风险提升至 4 倍。过敏体质者免疫系统 “过度敏感”,会将无害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误认为 “有害物质”,启动免疫反应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导致鼻黏膜充血、水肿,引发症状。我院耳鼻喉科统计,过敏体质者在接触过敏原后,出现过敏性鼻炎的概率比非过敏体质者高 6 倍,且症状更严重。
环境与生活习惯加重症状。长期处于空气污染环境(如雾霾、粉尘、汽车尾气),会刺激鼻黏膜,降低黏膜抵抗力,增加过敏原敏感性;频繁使用空调(尤其未定期清洁的空调滤网),会滋生尘螨、霉菌,加重室内过敏原浓度;此外,精神压力大、睡眠不足、过度疲劳,会导致免疫系统紊乱,使过敏症状反复发作;吸烟(包括二手烟)会损伤鼻黏膜纤毛功能,影响黏膜清除过敏原的能力,吸烟者过敏性鼻炎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 30%。
二、过敏性鼻炎的 4 个典型症状(附与感冒区分要点)
过敏性鼻炎症状与感冒相似,但有明显差异,可通过以下表现区分:
- 鼻塞与流涕:清涕为主,持续时间长:鼻塞多为双侧交替性,严重时完全堵塞鼻腔,影响睡眠与呼吸;流涕为大量清水样鼻涕,擦拭频繁,可持续数天至数周;感冒也会鼻塞流涕,但鼻涕多从清涕逐渐变为黄脓涕,持续时间短(一般 3-5 天)。
- 鼻痒与打喷嚏:阵发性,接触过敏原后发作:鼻痒明显,患者常忍不住用手揉鼻子,部分伴随眼睛痒、咽喉痒;打喷嚏呈阵发性,一次可连续打 3-5 个甚至更多,多在晨起、接触过敏原(如整理床铺、出门遇花粉)后发作;感冒打喷嚏多为偶尔 1-2 个,且无明显鼻痒、眼痒。
- 伴随症状:多无全身不适:过敏性鼻炎主要表现为鼻部及周围症状(如眼痒、流泪、黑眼圈),无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感冒多伴随低热、乏力、头痛等全身症状,且全身不适先出现,鼻部症状后出现。
- 病程与复发:反复发作,季节性明显:过敏性鼻炎病程长,春秋季高发或全年反复发作,脱离过敏原后症状可明显缓解;感冒多为急性发病,病程短(1 周左右),治愈后短期内不易复发。
三、及时治疗:防并发症关键
扬州华东慧康医院强调,过敏性鼻炎治疗需 “避过敏原 + 规范用药 + 长期管理”,避免症状加重:
- 避开过敏原:减少接触是基础:对尘螨过敏者,定期用 55℃以上热水清洗床单、被套,使用防螨床垫、枕套,减少地毯、毛绒玩具;对花粉过敏者,春秋季花粉浓度高时减少户外活动,出门佩戴口罩、眼镜,回家后及时清洗面部、鼻腔;对宠物过敏者,避免饲养猫、狗,或保持宠物清洁,减少室内活动。
- 规范用药:缓解症状快干预:轻度症状可使用生理盐水洗鼻,每日 1-2 次,清除鼻腔内过敏原与分泌物,减轻黏膜刺激;鼻痒、打喷嚏明显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减轻鼻黏膜炎症,疗程一般 2-4 周;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快速缓解鼻痒、流涕,避免长期服用(不超过 2 周)。
- 长期管理:防哮喘等并发症:过敏性鼻炎若长期不控制,约 30% 的患者会发展为哮喘,还可能诱发鼻窦炎、鼻息肉;因此,需长期做好过敏原防护,定期到耳鼻喉科复查,根据症状调整治疗方案;对尘螨过敏且症状严重者,可评估是否适合脱敏治疗(如尘螨滴剂),通过逐渐增加过敏原接触剂量,让免疫系统适应,减少过敏反应,疗程一般 2-3 年,有效率超 80%。
若出现 “鼻塞流涕 + 鼻痒打喷嚏” 症状,且持续超 1 周不缓解,或春秋季反复发作,及时到耳鼻喉科做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 IgE 检测),明确过敏原后规范治疗。过敏性鼻炎虽无法根治,但通过科学干预,可有效控制症状,减少并发症,守护鼻部健康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