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前沿
Science Frontier
中医里的“湿邪”,常表现为身体困重、关节肿痛、肠道不适等,而现代医学中,这类症状多与慢性炎症、肠道菌群失调、代谢紊乱相关。
比如类风湿关节炎(RA),就常因炎症侵袭关节导致肿痛,且患者多伴随肠道屏障受损、菌群失衡,这与“湿邪凝滞关节、影响脾胃运化” 的中医理论高度契合。
提到“祛湿”,很多人会想到传统饮食调理,作为广西拥有1500多年历史的发酵黑茶,六堡茶常被民间认为有“祛湿”潜力。
近期,广西大学在《foods》发表题为“六堡茶提取物通过调节脂肪酸代谢介导的肠-关节轴缓解小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论文。
他们发现,六堡茶能通过调节关键代谢通路,从源头减轻炎症,这正是缓解“湿邪”导致关节肿痛的关键。
研究人员以小鼠为研究对象,发现类风湿关节炎与“花生四烯酸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这种代谢过程会产生8-HETE、12(R)-HETrE等促炎物质,它们会吸引免疫细胞聚集关节,加重红肿破坏。
而服用六堡茶提取物能显著降低病变小鼠血清中这些促炎代谢物的水平,使其恢复至健康小鼠的正常范围。
六堡茶提取物降低促炎因子,提高骨密度与骨体积
此外,六堡茶还能“沉默”促炎基因。
实验显示,病变小鼠关节中Alox5、Ptgs2、Cbr1等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升高。
而高剂量六堡茶提取物(600mg/kg/ 天)可显著下调这些基因,减少促炎因子(IL-1β、TNF-α、IL-6)的释放,同时升高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让关节炎症“攻守平衡”。
微型CT扫描健康小鼠、病变小鼠、低剂量六堡茶干预小鼠、高剂量六堡茶干预小鼠和阳性对照小鼠的后爪图像
通过微型CT扫描可见,病变小鼠的关节骨密度(BMD)降低、骨小梁断裂。
而服用六堡茶提取物后,小鼠的骨密度、骨体积(BV)显著提升,骨小梁分离度(Tb.Sp)降低,关节软骨的侵蚀也明显减轻。
这意味着六堡茶能实实在在保护关节,缓解“湿邪”对骨骼的损伤。
另一方面,中医认为“湿邪生源于脾”,肠道作为“后天之本”,其功能失调会加重“湿邪”。
研究证实,六堡茶能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增强肠道屏障,从“源头”减少“湿邪”滋生:
六堡茶恢复肠道菌群的健康微生态
例如,病变小鼠的肠道菌群存在明显紊乱——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导致菌群多样性下降。
而六堡茶能显著富集这些有益菌科,恢复菌群多样性,让肠道“微生态”回归健康状态。
而这些肠道有益菌会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这种物质不仅能为肠道细胞供能,还能抑制炎症、增强肠道屏障。
六堡茶恢复短链脂肪酸水平
研究发现,病变小鼠的粪便中,乙酸、丙酸、丁酸等含量显著降低,而服用六堡茶后,这些短链脂肪酸水平能恢复至正常,其中异戊酸还能直接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保护关节骨骼。
六堡茶稳固肠道屏障
肠道屏障就像“城门”,一旦受损,“湿邪”就会通过肠道进入血液,加重全身炎症。
研究发现,病变小鼠肠道中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的表达显著降低,将导致“城门松动”,
而六堡茶能上调这些蛋白的表达,让肠道屏障“固若金汤”,减少炎症因子的全身扩散。
那么六堡茶发挥作用的核心成分是什么呢?
研究明确,其中的槲皮素、木犀草素、鞣花酸、山奈酚,是天然的“抗炎护肠剂”:
六堡茶核心功能成分
通过分子对接实验发现,这些成分能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键靶点(如PTGS2蛋白)紧密结合,能有效抑制PTGS2的促炎活性。
此外,六堡茶中还富含多酚和黄酮,这些成分本身就有强大的抗氧化、抗炎能力,为“祛湿”效果添砖加瓦。
虽然这项研究是基于小鼠实验,但从结果来看:六堡茶能通过抗炎缓解关节肿痛、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功能,增强肠道屏障,减少炎症扩散 ,精准对应中医“祛湿”的核心诉求。对于有 “湿邪” 困扰的人群,六堡茶或许是一种温和的调理选择。
参考文献:
声明:本文仅做学术分享,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