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末,73岁的马玉花蹲在小区花园里择菜,阳光透过树缝洒在她花白的头发上。老伴儿拎着保温桶凑过来:“歇会儿吧,喝口鸡汤。”她抬头笑:“不慌,今儿能把这堆菜择完!”谁能想到,18年前她刚确诊乳腺癌时,连孙子的小脸蛋都没看清楚?
故事要从2007年夏天说起。那年7月,马阿姨因胃痛去县医院做胃镜,顺便查了查总觉着“硌得慌”的乳房——这一查,乳腺肿块的结果像颗炸弹。“可能是癌。”医生的话让她脑子发懵。
家人瞒着她安排了手术。2007年7月7日,马阿姨被推进手术室。麻醉前,她攥着老伴儿的手直念叨:“要是我下不来……”老伴儿红着眼摇头:“瞎说,肯定没事!”
手术是成功的,但术后的放化疗成了噩梦。6次化疗下来,她头发掉得只剩几缕,吃口饭就吐,连粥都咽不下去。“病友一个个走了,我也活不成了。”她躺在病床上掉眼泪,“就想再看一眼孙子——他才刚满月。”
家人急得团团转。同小区的张婶儿偷偷说:“郑州有个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我亲戚喝了中药能吃饭!”马阿姨的儿子连夜打车去郑州,把病历、检查单全带上。
2008年6月18日,马阿姨第一次见到袁希福院长。她面色蜡黄,坐在椅子上直打晃:“大夫,我还能活吗?”袁院长翻着病历,温和地说:“先喝中药调理,慢慢来。”
头3个月,中药效果不明显——她还是吃不下,还是咳。直到第4个月,她突然发现:“今儿能喝下一碗小米粥了!”第5个月,她能扶着楼道扶手下楼;第6个月,她能去小区里遛弯,遇见老邻居还能聊两句。“有天我照镜子,发现脸上有了点血色,我闺女说‘妈,你像换了个人!’”
这日子过了两年,2010年春天,马阿姨嫌中药苦,偷偷停了半个月。谁知道,胸骨突然针扎似的疼。去省肿瘤医院一查——肋骨转移了!医生建议再化疗,可她白细胞低得吓人,连针都扎不进去。“要不……再试试中药?”她给袁院长打电话,声音抖得厉害。
“别信旁人瞎说,好好吃药!”袁院长在电话里吼她。马阿姨咬着牙,把中药重新喝上。3个月后,疼痛轻了;半年后,复查显示转移灶缩小;一年后,各项指标都稳住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敢停药。”马阿姨说。2023年5月,她去希福医院复诊,医生说:“各项指标都正常,和健康人没啥两样!”2024年11月,她受邀参加“抗癌明星南阳站”活动,现场拉着袁院长的手直抹眼泪:“我现在能做饭、能遛弯,孙子都上大学了!”
2025年,马阿姨的抗癌路满18年了。她总说:“治病就像种庄稼,不能着急。听医生的话,好好喝药,日子自然就顺了。”现在,她最大的乐趣是带孙子视频——“那小子总说‘奶奶,等我放假去看你!’我就盼着那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