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刚刚转凉,时常感到腰背隐隐透着凉意,夜里总得起夜,睡眠断断续续,有时还会抽筋,心情也没往常那么舒畅,这些现象,也许是在提示你:身体内部可能正在进寒。
在传统观念中,寒邪侵入不同的脏腑,会引起不一样的反应。今天,木子就来简单讲讲肾寒、肝寒、肺寒、脾寒和心寒通常有哪些表现,并介绍五组方便实用的穴位调养方法。
一、肾寒腰背凉
肾为身体之根基,司水液运化,且藏精、主骨生髓,肾中所含阳气,犹如身体内之一把温火,乃全身阳气之来源,若寒邪伤及肾,耗损元阳,则温煦身体之能力便会减弱,水液代谢亦常不顺畅。
肾寒亦会影响膀胱的气化运行,若肾阳不足,膀胱内的水液无法获得温暖滋养,便难以正常气化夜晚时容易出现小便次数增多的情况,尿液颜色淡且量较大,肾的位置处于腰的部位,肾阳出现虚弱的状况,若腰部无法获得足够温暖,便会感觉内里寒冷,有时还会伴随腰腿发软无力。
建议按揉肾俞穴、关元穴、太溪穴。肾俞可温肾脏;关元为元气汇聚之所,借艾灸以助阳驱寒;太溪乃肾经原穴,能激发肾气,使身体暖和起来。
本文穴位较多,找不准穴位的点这里穴位大全
二、肝寒易抽筋
肝掌管着筋,还对气机进行调节,与情绪也有关系,筋脉需要依靠肝血和肝气来滋养,倘若肝遭受寒邪,肝阳不足,筋脉便无法很好地得到温暖滋养,就会变得僵硬,尤其是在夜里或者受凉之后,就容易发生抽筋现象。
肝脏跟情绪的顺畅程度确实有关系,如果肝受了寒,气就会变得不顺,情绪也就容易变得低落或者容易发火;肝脏应该像春天里的树木一样舒展开来才好,如果肝阳不足,就好比春天没有太阳,万物都难以生长起来。
建议揉按太冲穴、三阴交、承山。太冲乃肝经之原穴,可疏肝气,使阳气上行,三阴交可用于调肝、脾、肾三条经络,具备养血柔筋的功效,承山位于小腿部位,可使抽筋的情形得以舒缓。
三、肺寒鼻涕清稀
肺主皮毛,司呼吸通调水道。肺通过宣发卫气温调皮肤,抵御外邪。如果肺中有寒,肺气不宣,卫气不能充分到达体表。
一方面会特别怕风怕冷,另一方面水道失调,津液上行变成清稀鼻涕,像清水似的流个不停。肺寒的人也容易咳嗽,痰色白质地稀,这是因为寒气凝滞,气机不畅。
建议按揉肺俞穴、风门穴、足三里。肺俞能够直接连通肺气,温灸它就能把肺里的寒气给驱散掉;风门穴就好像一扇门似的,能够帮忙阻挡风寒往里面钻;足三里可以健脾又益肺,有着培土生金的厉害功效。
四、脾寒口水多清
脾承担着运化的职责,是气血生成的源头,脾阳犹如身体内的小火苗,掌管着食物的消化以及水湿的运化,倘若脾遭受了寒邪侵袭,运化的功能便会减弱。
要是身体里的水分不能正常代谢,水湿往上走,那口腔里的唾液就会变多还变稀,睡觉的时候甚至会流口水;要是清阳之气升不上去,人就容易觉着累、身体发沉,肚子容易发凉,胃口不太行,大便往往是稀的。
建议按揉足三里、中脘穴与公孙穴。足三里可使脾胃变暖,调养身体怕冷、虚寒之情形,中脘穴可温中焦,助力食物消化吸收;公孙穴能够健脾祛湿,使身体更优地运化精微物质。
五、心寒面色暗
心脏掌控着血脉,脸部的光泽和心脏可是有关系的,心阳推动着血液流动,给脸部肌肤送去温暖,要是心脏受了寒,心阳不够使,血液流通不顺畅,那脸色就容易不好看。
血液一遇冷就容易凝,接着就会出现颜色比较深的斑,常常出现在颧骨和眼睛周围,心气偏寒的人或许会胸闷、心慌这是因为阳气不够,血液运行没什么力气。
建议揉按内关穴、神门穴以及膻中穴。内关属于心包经,可使人内心舒畅,振奋心阳神门可使心气通顺,助力宁神与血液运行;膻中为气之汇聚之所,能调养气以助血液运行。
文中提到的穴位,比如关元、足三里、中脘、风门、肾俞艾灸是驱寒补阳的首要办法,它的效果比按揉强很多,五脏要是有寒,表现各不一样,可是根源都是阳气不够、寒邪侵袭,常常按揉对应的穴位,能帮助激发本身阳气,慢慢减轻那些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