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糖大夫讲堂 | 血压高就得终身吃药?这种高血压不一定!

【糖大夫讲堂】做糖尿病的管理达人,当内分泌疾病的调理师。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内分泌科唐咸玉专家团队主讲,带您走近内分泌世界,为您科普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中西医防治知识。

医学指导

本期作者

在门诊常遇到这样的患者:刚确诊高血压就被要求“终身服药”,心里直打鼓——“难道这辈子都离不开降压药了?”其实,大家平时说的高血压,90%以上属于“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不明确,确实需要长期管理),但还有约10%是“继发性高血压”——这类高血压背后藏着明确的“捣乱分子”,尤其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类“内分泌性继发性高血压”(由激素分泌异常引发)。

好消息是:只要找到背后的“元凶”,很多患者不仅能告别长期服药,甚至可能根治!

高血压也有“真假”之分?

这类高血压可能不用吃一辈子药!

我们常说的“高血压”,大部分(超90%)是原发性高血压,就像身体里的“电路老化”,原因复杂且不明确,目前只能通过长期用药控制。但还有约10%属于“继发性高血压”——它们是身体里某些激素“调皮捣蛋”导致的,比如醛固酮、儿茶酚胺、皮质醇等激素分泌过多或异常,直接推高了血压。这类高血压就像“电路短路”,只要找到并修好“短路点”(揪出激素异常的原因),血压往往能明显改善,甚至根治,部分患者完全不用终身依赖降压药。

藏在高血压背后的“激素捣蛋鬼”

1.醛固酮过多——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

典型表现:多见于30-50岁人群,尤其是女性稍多;血压持续偏高,还常合并“低血钾”(表现为手脚发软、没力气,晚上起夜上厕所特别频繁)。

危害:长期不管,心脏会变肥厚(增加心衰风险),肾脏也容易受伤。

解决办法:如果是单侧肾上腺长了个小瘤子(腺瘤),可以通过微创手术切掉,血压可能直接恢复正常;如果是双侧肾上腺都有问题,医生会通过“肾上腺静脉采血”找到“捣乱更厉害”的那一侧,再针对性手术;如果暂时不能手术,可以吃一种叫“醛固酮拮抗剂”(比如螺内酯)的药来控制。

2. 儿茶酚胺过多——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PGL)

典型表现:血压像“过山车”,突然飙升到很高,同时伴有“头痛、心慌、大汗”这“三联征”(像突然被吓了一跳的感觉);也有一部分人表现为一直血压偏高。

危险信号:体检偶然发现肾上腺长了个瘤子(但自己没症状)、家里有类似高血压的家族病史、年纪轻轻就得了高血压(比如30岁前)。

解决办法:绝大多数这类瘤子是良性的,只要通过手术切掉,血压常常能完全恢复正常,就像拔掉了“高压开关”。

3. 皮质醇过多——库欣综合征

典型表现:脸变得圆圆的像“满月”(满月脸),后背脂肪堆积像“水牛背”,皮肤上出现紫色的条纹(紫纹),而且血压特别难控制(吃了好几种降压药效果都不好)。

解决办法:可能是垂体(大脑里的小器官)或肾上腺长了瘤子,通过手术切掉瘤子;如果手术不适合,可以用药物阻止身体过度合成皮质醇。

4. 甲状腺激素异常

甲状腺就像身体的“代谢开关”:如果它“太兴奋”(甲亢),会表现为收缩压(高压)升高、脉压差(高压和低压的差值)变大;如果它“偷懒”(甲减),则更多是舒张压(低压)升高。

关键点:只要把甲状腺功能调整到正常(比如通过药物或其他治疗),血压大多能跟着恢复正常。

5. 其他“小众元凶”

还有一些不太常见的原因也会导致高血压,比如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患者手大脚大、面容变宽)、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影响钙磷代谢)、肾素瘤(一种分泌肾素的特殊肿瘤)等。这些情况需要找内分泌专科医生仔细排查。

出现这些信号,别只吃降压药, 赶紧去内分泌科看看!

如果高血压患者有以下情况,很可能不是普通的原发性高血压,而是内分泌性继发性高血压,建议尽早到内分泌科进一步检查:

• 年龄<40岁就得了高血压,尤其是家里没人得高血压的(没有家族史);

• 血压突然升高,或者一阵一阵地波动(比如一会儿高一会儿正常);

• 同时伴有“奇怪症状”:比如手脚没力气(低血钾)、心跳快、大汗淋漓、肚子或后背胖得明显(向心性肥胖)、月经乱了(女性);

• 已经吃了三种甚至更多降压药,血压还是降不下来(难治性高血压)。

怎么确诊? 一套完整的检查流程

确诊这类高血压,主要靠以下检查:

1. 初筛(先查血液和尿液里的“线索”):比如血钾(看看是不是低钾)、醛固酮和肾素的比值(判断醛固酮是否过多)、皮质醇的节律(看是不是分泌异常)、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尿或血里有没有过多)、甲状腺功能(TSH、T3、T4等)。

2. 定位(找到激素异常的“源头”):通过肾上腺CT或MRI(看看肾上腺有没有长瘤子)、垂体MRI(检查大脑里的垂体)、核素显像(比如MIBG、PET-CT,帮助发现特殊的肿瘤)。

3. 基因检测(针对特殊人群):如果是年轻人(比如40岁以下)或有家族里多人得高血压的情况,可能需要做相关基因检测,既能明确病因,也能帮家人早做筛查。

治疗与随访 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

能手术的肿瘤:切掉后血压可能“逆袭”!

如果检查发现是某个肿瘤(比如醛固酮瘤、嗜铬细胞瘤、库欣相关的垂体/肾上腺瘤)在捣乱,手术是首选。但手术前通常需要先用药物稳定血压(比如用α-受体阻滞剂控制血压波动,用醛固酮拮抗剂纠正低血钾等),术后大多数患者的血压能降到正常,或者比原来好很多。

不能手术或双侧病变:长期用药+定期复查

如果肿瘤不能手术(比如位置特殊或双侧肾上腺都有问题),就需要长期吃针对性的靶向药物,同时定期复查电解质(比如血钾)、肾功能和激素水平,确保身体状态稳定。

重要提醒:即使高血压治好了(比如手术后血压正常了),也不代表可以完全不管!部分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血压偏低,或者激素分泌不足(需要短期补充激素);另外,为了防止复发,建议每年复查一次相关指标。

日常生活小贴士

•限盐:原醛症和库欣综合征的患者对盐(钠)特别敏感,每天盐的摄入量最好控制在5克以内(大概一啤酒瓶盖的量)。

•补钾:如果检查发现低血钾,可以多吃香蕉、橙子、菠菜等富含钾的食物,但具体要不要额外吃钾片,一定要听医生的!

•避开“触发因素”:嗜铬细胞瘤患者要特别注意——避免突然用力(比如猛地搬重物)、情绪大起大落,少吃含酪胺的食物(比如奶酪、腌肉),这些可能诱发血压突然飙升。

•勤测血压:在家里备个血压计,记录血压的变化和伴随的症状(比如心慌、出汗),就诊时把这些信息带给医生,能帮医生更快找到病因。

高血压不一定是“终身病”!如果发现自己是内分泌性继发性高血压,找到病因、精准治疗,很多患者都能摆脱长期服药的困扰。记住:如果您的血压“不对劲”(比如年轻就得、波动大、伴随奇怪症状),别硬扛着吃降压药,早点去内分泌科查一查,或许就能迎来转机!

科室介绍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内分泌科,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病种糖尿病研究基地合作单位、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等多项荣誉称号。在学术带头人范冠杰教授和科主任唐咸玉的带领下,科室已成为集预防、医疗、科研、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现代化内分泌中医医疗单位。

科室拥有31张病床,专业团队由20余名医护精英组成,包括省名中医1人,岭南名医2人,高级职称7人,形成"老中青"三代传承的黄金梯队。团队骨干曾赴哈佛医学院、北大三院等国内外顶尖医疗机构深造学习。科室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及其并发症,引进多种先进的诊疗手段,开展垂体泵、胰岛素泵、甲状腺细针穿刺、甲状腺消融等现代诊疗技术,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自然、科技部重点专项、省部级等课题30余项。

初审 | 张靓雯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糖大夫讲堂 | 血压高就得终身吃药?这种高血压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