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人间半秋,岁月无恙|秋分养生

秋分像一把剪刀:

乾坤能静肃

寒暑喜均平

秋分具体时间:

2025年秋分时间为9月23日2点19分04秒,农历2025年八月初二。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分节气的天气会逐渐转凉,要注意添加衣物。

秋分是一年中的第十六个节气:

秋分之后,昼夜分而寒暑平,阴气开始旺盛。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附向收敛、闭藏。冷空气南下,全部进入秋季。人们爱用“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进入秋季的情形。秋分养生,人体的阳气也由夏季的向外宣发转变为向内收敛,呈现阳气减弱、阴气增强的趋势。基于人体和大自然的这一规律,中医养生强调“秋冬养阴”的原则。而秋分时节的养生尤其注重一个“平”字,平衡身体阴阳变化,平补平调,平出健康。

阴阳平衡,中医讲,“阳入于阴为之寐,阳出于阴为之寤,寤寐之间阴阳相养”,意思是说人体阴阳之气不断地升降出入变化,形成人的醒寤和睡眠,所以,合理充足的睡眠是保证人体阴阳平衡的第一要法。

一、秋分气候特征:

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水沁凉,落花随意,叶染疏黄。斟一盏清茶,丹桂飘香,蟹肥菊黄,默数漫延时光。

秋分三候:

1,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2,蛰虫坯户: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3,水 始 涸: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二、秋分易发病症:

秋分后,气温骤降,气候干燥,不少人难以避免地出现鼻干、咽干、咽痒、皮肤干燥、呼吸道疾病以及秋季腹泻等问题。

不小心就感冒

秋分后,北半球昼短夜长越来越明显,昼夜温差变大,幅度将超10℃,因此记得适时添加衣物。就算是燥热体质的小伙伴,也请收好你的热裤和超短裙。毕竟“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

浑身乏力没精神

都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秋分开始容易浑身无力,经常觉得疲惫,还提不起精神。起床后做做伸展运动,可以加强血液循环,一天都充满活力!不过早晚天冷,尽量选择在室内运动,太极、站桩等运动是不错的选择。

会莫名其妙“不开心”

俗话说,心绪开朗莫“悲秋”。秋分时节开始,常常会感觉情绪低落。和朋友多聚会,看一些有趣的书籍和去郊区晒晒太阳,都有助于改善不良的情绪。

鼻子干燥不顺畅

秋分过后,雨水慢慢变少,天气变得干燥,皮肤缺水、鼻子也觉得干干的。

三、秋分注意事项:

1、饮食:清润温润为主

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凉燥,而白露的“燥”是“温燥”,因此,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分时节最重要的当数充足补水。这个补水应该是全方位的,既有正常的喝水,也有皮肤的保湿,总之从头到脚,尽量让身体感觉润泽舒服。

2、起居:早睡早起

秋季尤其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夜愈深,寒气愈重,寒气很容易入侵体内,给以后腰腿疼痛埋下隐患,还会导致咳嗽等疾病。秋分以后气候渐凉,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此时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子。

3、运动:以轻松平缓项目为主

秋高气爽,也是锻炼的好季节。但由于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运动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4、情志:多走走赶走抑郁惆怅

进入秋天之后,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深秋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因此,秋季注重调摄精神为养生之要务。《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秋分时,应让情志平和。多出去走走既锻炼了身体,也能让人神清气爽。当然,除了快步走、跑步之外,多登高远眺也是个好办法,登高远眺很容易赶走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

5、适当“秋冻”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天有“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不过对于体质虚弱者或老人儿童,夜间入睡后要盖好被子,以防腹部受凉,诱发各种疾病。

6、常笑宣肺

在精神方面,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人们的情绪未免有些垂暮之感。这时,应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不同程度的笑对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内脏、肌肉等器官有适当的协调作用。

7、秋季运动“3防”免伤身,必须注意:

防受凉感冒:

锻炼时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应等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外衣。尤其是老年人外出运动更要注意早晚温差,以免受凉。

防运动损伤:

人的肌肉韧带在气温下降的环境中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明显降低,关节生理活动度减小,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的调控能力下降,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因此,在每次运动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防运动过度:

秋天是锻炼的大好时机,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因此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四、秋分与人体之对应:

秋分,按照大自然的属性,夏属金,与肺相应。对应颈椎第6节,,对应足阳明胃经胃腑。

五、秋分养生取穴建议

取穴:曲池穴、大椎穴、神阙穴、天枢穴、足三里穴,气海、中脘、关元、三阴交可保养肺阴、护肺和养阴。

中医学认为,在秋冬季,人体气血趋向于里,阳气闭藏,不似春夏季气血走表、阳气易于发泄。故在秋冬季,是调补阴阳气血、畅通经络的大好时机,往往事半功倍。

秋分养生重点抓住2点:

1,“别露肚脐,别贪凉”

2、“搓耳泡脚多补肾气”

六、秋分内功养生——《秋风落叶》

2,拍打功:秋季经络养生,3个穴位健脾益胃

人们在秋天很容易出现一系列干燥症状,如口鼻、唇舌、皮肤干燥,毛发枯槁,舌红无苔或少苔等,这都是因津液不足。津液的生成源于摄入的食物,脾胃之气健旺,化生的津液就充盛;脾胃之气虚衰,则会导致津液不足。按摩中脘、足三里和太白这3个穴位,可以健脾益胃,有助于津液生成。

中脘穴

腧穴定位

位于腹中线上、脐上4寸,即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中点,是胃的经气汇集之处,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运化失调,均可取中脘为主进行治疗。

操作方法:用掌根按揉中,每日一次,每次100-300次,可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足三里穴

足三里是胃腑疾病和人体强壮要穴,位于小腿的外侧,膝盖骨斜下方。

操作方法:每日按揉50-100次,以有酸胀感为宜,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的作用。

太白穴

太白穴是调理脾功能的主要穴位,治疗范围较广,对脾虚有关的病证,均有一定治疗作用。该穴位于第一跖趾关节后缘、赤白肉交界处。

操作方法:每日按揉100-300次,以有酸胀感为宜,有健脾益胃的功效。

秋季经络养生,3个穴位除燥降火

入秋以后,早晚温差大,天干气燥,人们很容易上火。上火的病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肺热,有的是胃热。原因不同,那就要区别对待了。有三个穴位,每天经常按摩,可以起到除燥下火的作用。

内庭穴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荥穴可以说是热症、上火的克星。如果你有口臭、便秘、咽喉肿痛、牙痛、腹胀、吐酸水等不适时,可以多按内庭穴。内庭穴是在第二足趾和第三足趾之间的缝隙交叉处。

操作方法:每天早晚用大拇指点揉100次即可。

合谷穴

合谷穴最好找了,我们平常说的虎口就是。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并且中医讲“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你有牙疼、耳鸣、眼睛红肿、鼻出血、头痛、咽喉肿痛、便秘、发热、口干,或者脸上的青春痘一个接一个不停地往外冒,就可以按合谷穴来消消火。

操作方法:由于这个穴位按摩起来也比较方便,因此没有固定的次数,有空的时候按一按就可以了。

太冲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人间半秋,岁月无恙|秋分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