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癫痫为什么老是晚上发作?窦林森主任从中医角度为你剖析。

许多癫痫患者或家属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白天一切如常,但到了夜深人静时分,或是凌晨将醒未醒之时,熟悉的发作却不期而至。这种夜间发作的规律性,绝非偶然。在现代医学中,这与睡眠周期中脑电活动的变化密切相关。而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窦林森主任指出,这背后蕴藏着一套关于人体昼夜节律、气血运行的深邃智慧。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昼夜更替相应和,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癫痫于夜间发作频繁,正是人体内部阴阳之气在特定时辰交接不畅、气血循行逆乱的鲜明表现。

一、 阴阳交替时的“枢机不利”

夜晚,尤其是入睡前后和凌晨时分,是一日中阴阳之气盛大交接转换的关键时刻。

  • 入夜时分(傍晚至入睡):此时自然界的阳气渐消,阴气渐长。人体亦如是,白昼活跃的“卫气”由体表开始向内收敛,由阳入阴。若患者本身阴虚不能敛阳,或体内有痰瘀等实邪阻滞,则阳气不能顺利入于阴分,就会扰动心神肝魂,引动肝风,导致发作。
  • 凌晨时分(3-5点及将醒时):此时段对应中医的“寅时”和“卯时”,是人体气血由肝肺二经主导、由阴出阳,为一日苏醒做准备的时刻。若患者阴血亏虚,如同“河水枯竭”,则生发之阳气(如肝阳)便会失去制约,妄动而上扰清窍(大脑),引发抽搐。

窦林森主任常将此时比作“城门换防”,若守军(阴血)不足,或道路(经络)被堵,换防过程就极易出现骚乱(发作)。

二、 血归于肝时的“藏魂失常”

中医素有“人卧则血归于肝”的理论。夜间入睡后,血液从四肢百骸回流至肝脏,肝脏得以濡养并行使“藏魂”的功能(“魂”可理解为部分高级神经活动)。肝血充足,则魂有所舍,夜寐安宁。

但对于癫痫患者而言,常有肝血亏虚的根本病机。夜间血归之于肝,本已不足的肝血虽得补充但仍显“杯水车薪”,无法有效涵养肝体、平息肝风。肝失所养,则藏魂功能失常,虚风内动,上窜巅顶,扰动脑神,故而发作。这就像一棵大树,根系(肝血)吸水不足,夜间虽无阳光(活动)蒸腾,但其内部枝干(肝风)却因缺水而变得焦脆易动。

三、 痰浊随气升的“静时显形”

“痰浊”是中医认为导致癫痫的核心病理因素之一。白天人体阳气旺盛,气血运行活跃,痰浊这类浊邪可能被气血推动而散伏于各处,或暂时不得以上扰。

但当夜间入睡后,人体阳气内收,气血运行变得相对缓慢平静。痰浊属阴邪,在安静的环境下反而更容易显现出来。加之夜间阳气入里,可能助长痰浊之气,随气机上逆,蒙蔽堵塞脑窍(清窍),从而引发痫症。这就好比一杯浑浊的水,静止不动时,杂质自然沉淀析出,显得尤为浑浊。

四、 正气最虚时的“邪气肆虐”

《黄帝内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夜间,特别是深度睡眠阶段,人体的卫气(起防御作用的气)入于阴分,体表的防御功能相对白天而言较为薄弱,整体处于一种“休养生息”的状态。此时,人体的正气(抗病能力)也是一天中相对较弱的时刻。

对于癫痫患者而言,其体内长期存在的“风”、“痰”、“瘀”等邪气,便会趁此“正气之虚”而亢盛作乱,冲破原有的制约,从而引发疾病。这仿佛是城防军

(正气)在夜晚换岗休息时,敌人(病邪)发起了偷袭。

启示

窦林森主任总结道,从中医视角剖析癫痫夜发,其病机核心多围绕阴血不足、痰浊内伏、肝失疏泄展开,并在阴阳气血的昼夜节律性转换中被激发。

因此,治疗和调养也需顺应此道:

  1. 滋养阴血:通过药物(如白芍、当归、生地等)和饮食(如桑葚、黑芝麻、百合等)填补亏虚的阴血,为“敛阳熄风”提供物质基础。
  2. 健脾化痰:杜绝生痰之源,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如用茯苓、白术、半夏等)来化解已有的痰浊。
  3. 平肝熄风:针对肝风内动,用天麻、钩藤、石决明等药物潜镇肝阳,平息内风。
  4. 安神定志:使用酸枣仁、远志、龙骨等安神之品,助肝藏魂,宁心安脑。

理解夜间发作的深层次原因,不仅能减少患者的恐惧与困惑,更能为治疗和日常调护指明方向。窦主任建议,患者除规范治疗外,睡前可尝试用温水泡脚、听舒缓音乐等方式助阳气收敛入阴;避免睡前饮食过饱、过度兴奋或看刺激屏幕,以免扰动气血。通过医患共同努力,顺应天时,调和身心,方能有效减少夜间发作,赢得安眠之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癫痫为什么老是晚上发作?窦林森主任从中医角度为你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