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为什么过敏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近几年,相信不少家长都有这种感受:身边过敏的孩子,好像越来越多了。

大家经常会听说谁谁家的娃喝奶粉就吐,甚至便血了;吃了某种水果突然就开始起疹子;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一到春秋天鼻子就受不了了;还有动不动就有孩子不停打喷嚏、流鼻涕的……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过敏表现。

而前一段时间,部分地区频繁发生雷暴天气,也让不少医院的急诊挤满了突发咳嗽、胸闷、喘息的孩子……

图片来源:小红书

以前听起来甚至有些冷门的「过敏」,怎么就成了每个孩子都得经历的一道坎儿呢?

下面咱们就来分析一下。

感觉「过敏孩子越来越多」

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家长更重视了

关于过敏性疾病增多的原因,目前也有很多假说(这些咱们后面会说到),而更可能的一个原因其实是:重视的家长越来越多了。

以前咱们只认为起疹子、哮喘这种很严重的变现,才是过敏,但是随着科普变多,家长逐渐认识到,过敏也有很多细微的表现,于是,当孩子有些异常的时候,家长就会想到带孩子去安排上过敏原检测。

然而,过敏检测的种类也很多,而很多家长认为,一旦测出来是阳性,就说明孩子是过敏了,实际上却不一定,有很多孩子都不是真过敏,却被当成了过敏。

目前对于过敏的监测,正规的包括抽血查 IgE,皮肤点刺实验这些;而进行抽血查 IgG 检查这种,就对过敏原诊断没有任何作用。

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 IgE 检查:

能检测急性过敏反应,但是查出来某种物质 IgE 阳性,仅提示身体对该物质致敏,意思就是存在针对某特定抗原的 IgE,但吃了这些食物后,可能并不会出现任何症状。

如果孩子没有任何异常表现,即使检查出数值很高,也不认为是过敏。

这项检查主要是在孩子已经有异常表现,却找不到过敏原的时候,去帮助锁定优先重点怀疑对象的。

● 皮肤点刺实验:

和 IgE 检查一样,即使检查时,皮肤有很大的风团,但是患者接触后没有任何反应,也不考虑过敏。

● IgG 检查:

这个检查和过敏没有任何关系,体内有 IgG 阳性反应,仅仅提示吃过这些食物,是身体对食物的正常反应,这个检查不仅不能诊断过敏,也不能诊断食物不耐受,不要再带娃进行这个检查啦。

事实上,我们不能单纯以过敏原检测的阳性结果,来诊断过敏(要结合临床表现)。如果家长们看到检测结果,就认为孩子是对 xx 东西过敏,就很容易形成「过敏孩子越来越多」的感觉。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那应该怎么诊断孩子是不是过敏性疾病呢?

靠临床表现:如果接触了某个物质,就出现过敏反应,停止接触(或者治疗)后,症状好转消失,过段时间再次接触又出现过敏症状,就能明确这个物质是引起过敏反应的过敏原,之后要注意回避。处于没确定具体过敏原时,需要结合过敏原诊断阳性结果(以及临床表现)去锁定。

典型的过敏症状包括:荨麻疹,红斑、皮肤瘙痒、皮肤黏膜水肿、呕吐、腹泻、便血,鼻涕、鼻塞、鼻痒、咳嗽、喘息,再严重的出现呼吸困难、低血压、意识丧失等。

这么看来,过敏增多只是我们的错觉吗?当然不是。

多项调查数据都表明

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真的越来越高

一项全国性调查性数据发现,与 2008 年相比,2018 年的结果表现:

在中国北方地区,儿童和成人的花粉高度致敏(IgE 4~6 级)和狗皮屑低度致敏增加,成人的螨虫高度致敏增加;中国东部地区,儿童螨虫高度致敏(IgE 6 级)增加;中国中部地区,成人的螨虫高度致敏(IgE 4~6 级)增加;在南部海岸,儿童和成人对螨虫的高度致敏性均增加。

中国四个地理区域中儿童和成人过敏原致敏程度的比较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2]

而不同类型的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同样也在逐年增加——

对于食物过敏,目前 1 岁儿童,经过口服食物激发确诊过敏率能达到 11%,按照美国健康调查数据,0~17 岁儿童中,食物过敏率从 1997~1999 年的 3.4%,升高到 2016 年的 6.2%[1]

对于过敏性鼻炎,按照国内的数据,部分地区儿童确诊患病率为 10.80~21.09%[2],成人患病率,也从 2005 年的 11%,上升到了 2011 年的 17.6%,上海地区已经到了 23.9%[3]

除了以上过敏外,哮喘的患病率也是逐渐增加,儿童哮喘中,一大部分是过敏相关的。研究发现儿童哮喘患病率,从 1990 年的 1.09%,已经上升到 2010 年的 3.02%,而上海地区,2019 年调查显示 3~7 岁儿童患病率为 14.6%[4]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这又是为什么呢?

关于「过敏的孩子越来越多」

目前有 3 个的原因主流推断

推断一:「老朋友假说」认为,是微生物接触太少导致的

免疫学领域经典的「卫生假说」认为:现代社会过度清洁的环境,导致生命早期接触的病毒 / 细菌少,这可能阻碍免疫系统正常发育,增加了过敏和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

在发达国家,由于疫苗接种、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得接触传染性病原体的人数减少,类似寄生虫病等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程度大幅度下降。但与此同时,过敏和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却大幅增加了。

感染性疾病下降的同时,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上升了

图源:NEJM

这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让科学家们开始想象:是不是可以通过让人类重新暴露于某些病原体,以此来重建免疫系统的平衡?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这就发展成了现在的「老朋友假说」(也叫「微生物暴露假说」),这个观点认为:

在共同进化的过程中,微生物也就是人类的老朋友,它们设法成为了人类免疫系统的操纵者,而人类则「进化」出了对一些它们的容忍,以至于到后来,人类正常的免疫发育和功能甚至已经有些依赖于寄生虫和微生物的调节。

然而随着城市化发展,现在的很多孩子远离自然,减少与动物、土壤的接触,甚至食物快餐化,以上这些都导致孩子接触的微生物更少,这些因素被认为可能是过敏的推手[5]

推断二:「屏障假说」认为,是上皮屏障受损导致了过敏增加

过敏性鼻炎在 19 世纪上升,1960 年后哮喘明显上升,2000 年以后食物过敏等上升明显,这些数据,可能和进入工业时代后,清洁剂使用,食品乳化剂、空气污染物等相关[8]

以上因素,可导致皮肤、气道、肠道等屏障功能损伤,从而导致过敏物进入体内,诱发 Th2 为主的慢性炎症反应,比如哮喘、鼻炎、嗜酸性食管炎等。

这些进一步增加了过敏反应的数量。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推断三:环境过敏原增多了,导致过敏反应增加

这个就很好理解了。

最近几年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环境过敏原确实有增多,主要是花粉、草籽。

研究发现:随着气候变暖,花粉浓度增加,花粉季节延长,北美 1990~2018 年的检测数据提示,花粉季普遍提前和延长了 20 天,同时花粉浓度也提高了21%[6]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同时,物种交流或者侵袭,会导致本来没有的过敏原出现,比如原本咱们国家没有豚草,但 1930 年代传入中国后,在北方广为传播。北京世纪坛医院 2017~2019 年过敏性鼻炎的患者,豚草皮肤点刺阳性率为 45.5%[7]

今年北京秋季花粉季呈也来得更早,原本 8 月下旬至 9 月下旬的秋季花粉季,因气候条件影响提前启动,目前正处于过敏高峰核心期,预计持续至 9 月下旬。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人民日报

这些过敏原的增加,以及其存在时间的延长,都导致了过敏反应越来越多。

作为家长,我们不用纠结到底是什么哪一种原因,无论哪一种原因,其实都在向我们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过敏不再是一个冷门、少见的问题,而是一种可能将会与我们长期共存的现象,忽视它的「威力」,可是会让孩子遭大罪。

过敏症状不一定很严重,但不能轻视

更不能认为「等孩子长大就好了」

虽然过敏性疾病已经现象级的增多了,但很多家长对过敏的杀伤力仍然不够重视。

相信还有不少家长误认为:过敏不就是孩子免疫力弱,等长大了,免疫力增强了就好了。

这个想法是错误的,过敏可以说是免疫失衡,而不是免疫力弱。目前认为,除了大部分食物过敏可以随着年龄长大而消退外,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哮喘等疾病,都不会消退。

对于特应性皮炎(湿疹)的患儿,未来患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几率是升高的。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数据表明:约 70% 的重度特应性皮炎患儿会患上哮喘,而轻度特应性皮炎患儿和普通人群的发病率分别为 20~30% 和 8%[10]。有特应性皮炎,同时 IgE 阳性的,未来患哮喘的几率也会升高。

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是同一气道,同一疾病。大约 20~40% 哮喘患者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2023 年瑞典研究发现,儿童花粉导致的过敏性鼻炎中,到 24 岁时,30% 发展会为哮喘[11]

对于家长们来说,我们能做的就是:

● 对于食物过敏,比如牛奶蛋白过敏,鸡蛋过敏这些,在孩子过敏时,建议要避食,不要想着长大没事了就不管了,也不要想着不断尝试,锻炼好了就不过敏了,切记切记!

当孩子有下面这些症状时,一定要记得及时就医。一旦孩子确诊了过敏性疾病,就得积极治疗,这可以避免症状加重,或者进一步发展为哮喘等疾病。

建议就医的典型症状

可能的疾病

● 长时间持续或反复出现:

鼻痒、打喷嚏

清水样鼻涕

鼻塞、鼻堵

考虑过敏性鼻炎,建议就医治疗

● 进食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

口唇/舌头/咽喉瘙痒或肿胀

荨麻疹、皮疹

呕吐、腹痛、腹泻

喘息、咳嗽、呼吸困难

● 进食数天或者 1~2 月后出现:

便血,或者呕吐、腹泻

全身荨麻疹伴呕吐/头晕

考虑食物过敏,建议尽快就医治疗

眼痒、流泪;眼红(结膜充血);眼睑水肿,特别是反复、长期出现。

考虑过敏性结膜炎,建议就医治疗

皮肤突然产生红色/苍白风团,伴瘙痒,可反复出现;单个风团多在数小时内消退;严重伴面唇眼睑肿胀、呼吸困难。

考虑是荨麻疹(风团),严重表现建议及时就医

● 反复喘息或哮鸣音(呼吸时有「哨子声」)

● 反复咳嗽(常在夜间/清晨)

● 活动后气促或胸闷

● 呼吸急促、胸闷感

考虑哮喘,需就诊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参考文献

[1].Corinne Keet.Food allergy in children: Prevalence, natural history, and monitoring for resolution.uptodate.2025.

[3].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

组. 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 2022 年, 修订版) [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2, 57(2):

[5].Bloomfield SF, Rook GA, Scott EA, Shanahan F, Stanwell-Smith R, Turner P. Time to abandon the hygiene hypothesis: new perspectives on allergic disease, the human microbiome, infectiou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he role of targeted hygiene. Perspectives in Public Health. 2016;136(4):213-224.

[7].Suo S, Ma T, Wang H, Wang Y, Wang X. [Sensit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agweed pollen in Beijing area]. Lin Chuang Er Bi Yan Hou Tou Jing Wai Ke Za Zhi. 2023 May;37(5):380-386.

[9].A new paradigm for the Atopic March.https://www.aaaai.org/tools-for-the-public/latest-research-summaries/the-journal-of-allergy-and-clinical-immunology/2021/paradigm?

[10].Bantz SK, Zhu Z, Zheng T. The Atopic March: Progression from Atopic Dermatitis to 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 J Clin Cell Immunol. 2014 Apr;5(2):202.

[11].Lindqvist M, Leth-Møller KB, Linneberg A, Kull I, Bergström A, Georgellis A, Borres MP, Ekebom A, van Hage M, Melén E, Westman M. Natural course of pollen-induced allergic rhinitis from childhood to adulthood: A 20-year follow up. Allergy. 2024 Apr;79(4):884-893.

[12] .Environmental and sensitization variations among asthma and/or

rhinitis patients between 2008 and 2018 in China

本文专家

孔令凯

合作专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儿科学 硕士

卓正诊所儿科主治医生

项蔷薇

审核专家

儿童过敏与免疫科副主任医师

策划制作

策划:阿童木

监制:大力

排版:刷子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为什么过敏的孩子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