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胃痛、便血别大意!警惕胃肠息肉,及时切除防癌变

胃肠息肉是消化内科常见病变,我国 40 岁以上人群胃肠息肉检出率约 20%-30%,其中胃息肉占 15%、肠息肉占 18%,部分类型息肉(如腺瘤性息肉)存在癌变风险。扬州华东慧康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数据显示,约 50% 的患者因早期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忽视检查,导致息肉逐渐增大,甚至发展为早期胃癌、肠癌,临床数据表明,胃肠息肉发现后及时切除,可使癌变风险降低 90% 以上。今天从诱因、症状、治疗三方面科普,帮大家科学应对胃肠息肉。

一、胃肠息肉的核心诱因

胃肠息肉本质是 “胃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隆起状病变”,核心诱因与饮食、感染、遗传及基础疾病相关:

不良饮食是主要诱因。长期高油高盐饮食(如爱吃油炸食品、腌制菜)、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每日低于 15g),会刺激胃肠黏膜,导致黏膜异常增生;长期吸烟、饮酒(尤其白酒)会损伤胃肠黏膜屏障,加速息肉形成;频繁食用辛辣、过烫食物(如火锅、麻辣烫),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增加胃息肉风险。我院统计显示,每日油盐摄入超推荐量(油 25g / 天、盐 5g / 天)、每周吃辣超 4 次的人群,胃肠息肉发生率是健康饮食者的 3 倍。

幽门螺杆菌与肠道菌群失衡。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发慢性胃炎,长期炎症刺激胃黏膜,易导致胃息肉(尤其增生性息肉),临床数据显示,幽门螺杆菌阳性者胃息肉发生率比阴性者高 2.5 倍;肠道菌群失衡(如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会改变肠道微环境,促进肠黏膜增生,增加肠息肉风险,长期便秘者因粪便滞留肠道,刺激肠黏膜,肠息肉发生率也会显著升高。

遗传与基础疾病叠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典型遗传性疾病,患者青少年时期就可能出现大量肠息肉,若不治疗,40 岁前几乎 100% 癌变;胃泌素瘤、胆囊切除术后等基础疾病,会改变胃肠激素水平或胆汁代谢,间接增加息肉风险;此外,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治疗胃病,也可能增加胃底腺息肉的发生概率,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

二、胃肠息肉的典型症状

多数胃肠息肉早期无症状,部分患者因息肉位置、大小不同出现特异性表现,出现以下情况需高度警惕:

  • 胃息肉:“胃痛、反酸” 为主。较大的胃息肉(直径超 1cm)可能引发上腹部隐痛、胀痛,进食后加重,部分患者伴随反酸、烧心(尤其息肉位于胃窦部时);少数患者因息肉表面糜烂出血,出现黑便(柏油样便),若长期慢性出血,可能导致贫血(如头晕、乏力、面色苍白),易被误认为 “胃炎”“胃溃疡”。
  • 肠息肉:“便血、排便异常” 突出。肠息肉(尤其结肠息肉)最典型症状是便血,多为鲜红色血液,附着在粪便表面,不与粪便混合(区别于痔疮便血),若息肉位于直肠,排便时可能伴随肛门坠胀感;部分患者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排便次数增多(每日超 3 次)或排便困难,若息肉较大堵塞肠腔,还可能引发腹痛、腹胀。
  • 特殊信号:“无症状息肉” 别忽视。约 60% 的胃肠息肉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如胃镜、肠镜)时偶然发现,这类 “无症状息肉” 虽暂时无痛苦,但仍可能缓慢增大或癌变,因此建议 40 岁以上人群、有胃肠癌家族史者,每 2-3 年做一次胃肠镜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三、及时治疗:防癌变、护胃肠的关键

扬州华东慧康医院强调,胃肠息肉治疗需 “分类型、早切除”,避免盲目观察或过度治疗:

  • 内镜下切除:首选治疗方式。直径超 0.5cm 的息肉、腺瘤性息肉(无论大小),均建议在胃肠镜下切除(如氩离子凝固术、黏膜切除术 EMR),手术微创、创伤小,术后 1-2 天即可出院,切除的息肉需做病理检查,明确是否癌变;直径<0.5cm 的增生性息肉,若无症状可定期观察(每 1-2 年复查一次),若短期内增大需及时切除。
  • 药物辅助与病因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息肉患者,需先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如四联疗法),减少息肉复发;肠道菌群失衡者,可服用益生菌(如双歧杆菌)调节肠道微环境;长期便秘者需通过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适当运动改善排便,减少肠息肉诱因。
  • 日常预防与定期复查。保持清淡饮食,每日摄入 25-30g 膳食纤维(如芹菜、燕麦、苹果),减少油盐、辛辣食物;戒烟限酒,避免熬夜,减少胃肠黏膜损伤;40 岁以上人群、有胃肠癌家族史者、息肉术后患者,需严格遵医嘱复查(如腺瘤性息肉术后每 6-12 个月复查一次),避免息肉复发或癌变。

若你出现胃痛、便血、排便异常等症状,或属于高危人群,建议及时到消化内科做胃肠镜检查。胃肠息肉早发现、早切除,可有效避免癌变风险,守护胃肠健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胃痛、便血别大意!警惕胃肠息肉,及时切除防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