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原创 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为何终其一生都没有再讨伐过蜀国?

公元234年,一代名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营,蜀汉政权顿时失去了最重要的军事统帅。当时蜀汉朝中再无人能与魏国名将司马懿匹敌,若司马懿乘势挥师南下,蜀汉很可能就此覆灭。但令人费解的是,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却始终按兵不动。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当蜀军主帅诸葛亮病逝的消息传来,蜀军在杨仪指挥下开始有序撤退。司马懿敏锐地察觉到战机已至,正准备乘胜追击时,却收到了魏明帝曹叡的紧急诏令。《晋书·帝纪》明确记载:帝(指司马懿)欲乘隙而进,有诏不许。这道突如其来的禁令,彻底打乱了司马懿的军事部署。原来,年轻的曹叡皇帝对这位功勋卓著的老臣始终心存戒备。

曹叡的顾虑主要来自两方面。其一,他深恐司马懿功高震主。自曹丕时代起,司马懿就屡建奇功,特别是在抵御诸葛亮北伐期间,他手握重兵、威望日隆。若再让其攻灭蜀汉,朝野上下必将对司马懿顶礼膜拜,届时皇权威严恐将荡然无存。作为深谙权术的帝王,曹叡宁可错失战机,也绝不容许臣子声望凌驾于皇权之上。

其二,曹叡还需提防东吴的虎视眈眈。连年征战已使魏国元气大伤,若再倾全力攻蜀,即便获胜也需漫长恢复期。而据《魏略》记载,诸葛亮死后不久,孙权果然趁机北伐,逼得曹叡不得不御驾亲征。这一教训让曹叡更加谨慎,决意保存实力以应对多方威胁。

经过三年休养生息,到237年魏国国力渐复。就在司马懿准备再度伐蜀时,辽东公孙渊突然叛乱。待司马懿平定叛乱归来,曹叡已病入膏肓。临终前,这位年轻的皇帝做出了惊人安排:让八岁的曹芳继位,同时任命司马懿与宗室曹爽共同辅政。这看似平衡的安排,实则暗藏玄机。

起初两位辅政大臣尚能相安无事,但野心勃勃的曹爽很快开始排挤司马懿。据《资治通鉴》记载,曹爽采纳谋士建议,用明升暗降之计,将司马懿的大将军实职转为虚衔太傅。老谋深算的司马懿选择以退为进,借夫人去世之机归乡隐居。这一退就是整整两年,期间曹爽独揽大权,却因专横跋扈渐失人心。

公元249年,蛰伏已久的司马懿终于等来良机。他趁曹爽陪同少帝祭祖之际,以太后诏令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铲除曹爽集团。《三国志》详细记载了这场不流血的政变,由于曹爽早已众叛亲离,司马懿兵不血刃就重掌大权。

然而此时的司马懿已年近七旬,他更关注如何巩固权力,而非对外征伐。有趣的是,失势前的曹爽曾试图伐蜀建功,却在费祎的巧妙防御下损兵折将。纵观司马懿晚年,从受制于曹叡到陷入权力斗争,再到年迈体衰,种种因素交织,终使他与灭蜀良机失之交臂。这段历史深刻诠释了政治博弈如何影响军事决策的复杂过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原创 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为何终其一生都没有再讨伐过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