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夜晚,急诊室依旧冷风阵阵,沉默中透着紧张。就在凌晨三点,一阵急促的120急救铃声打破了夜的宁静。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太太被女儿匆匆送到急诊,眉头紧锁,痛苦地捂着后背。女儿焦急地陈述:“医生,她从中午开始腰痛,说不出原因,连止痛药都没用!”医生习惯性地考虑肾结石,这是最常见的中老年急性腰痛元凶。可正当大家都以为只是普通肾结石时,医生无心地又按了几下老太太的肚子,却发现异常——正是这一细致的动作,让老太太转危为安。
很多腰痛,其实都藏着“危险信号”。每年不少中老年人因为误判,错失最佳救治时机。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如果医生没多“摸”一下,会发生什么?背后的医学原理和我们日常如何防范,这篇文章,带你揭开不为人知的健康真相。尤其是故事里的那1个细节,或许会改变你对腰痛的所有认知。
腰痛真的是“小毛病”?背后可能藏致命危机
腰痛在老年群体中十分常见,数据显示,约有37%的中老年人在一年内会经历不同程度的腰部不适。大部分人习惯归咎于劳损、腰椎病或肾结石,殊不知,有些腰痛确是重大疾病的信号。
医学上,肾结石、感染、肿瘤、腹腔脏器破裂等都可能引发急性腰痛。肾结石的确是一大“主力”,但临床资料显示,因腹腔脏器如肾脏出血或肾脏肿瘤破裂导致类似腰痛的比例也不可忽视。正因为症状高度相似,极易造成误诊。一些研究提示,仅凭表面判断,约有13.8%的急诊腰痛患者最终在进一步影像学检查中发现了更为复杂的病因。
这个案例中的老太太,最初表现出的就是典型的右侧腰痛,叩击时有明显疼痛,血常规上血象轻度升高,初看符合肾结石。但超声检查提示肾脏形态异常,紧跟着CT发现右肾几乎“消失”,影像非常不规则。这一征象在肾结石极为少见,却在肾脏破裂或巨大肿瘤、急性炎症中更为常见。
此时,医生再次仔细查体,发现腹部出现板状腹,腹膜刺激征阳性——这是一种常见于腹腔严重出血、穿孔等危急重症的体征。如果这个细节被忽略,老太太极易发展为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坚持细致观察,三小时内发生惊人变化
真正让人为老太太捏一把汗的,是后续短短3小时内生理指标的剧烈变化。她的血红蛋白,从131g/L骤降到107g/L,再到74g/L,短时间企及近43%的降幅。这一数据令人警惕:急性内出血进展极快,生命随时可危。而此时老太太的血象已经飙升至3万,肾功能仍不明确,接近感染性、失血性休克的边缘。
值得注意的是,初期输液打针后老太太“睡得舒适”,疼痛好像减轻,这恰恰是休克早期假象。医学研究反复提醒,老年患者因神经反应迟钝,对休克和剧痛的感知常常低于年轻人,极易因“误判恢复”而延误抢救。
所幸医生警觉,及时发现“腹膜刺激征”,立即复查血压,血压已降至90/60mmHg——这是一道红灯!最终,通过介入手术,医生在肾动脉区域发现“活动性出血”,并实施血管栓塞才稳定了老太太的生命体征。
如何辨别普通腰痛与危重病变?专家建议这样做
事实证明,并非所有腰痛都可以“小题大做”,但绝不能对急性疼痛掉以轻心。那么,怎样才能辨别常见的腰痛与潜在危机?
养成随时警觉以下信号的习惯:突发、剧烈不可缓解的腰痛,伴有恶心呕吐、冷汗淋漓,腹部一同出现压痛,尤其是按压释放后更疼(即腹膜刺激征),短时间内出现脸色苍白、心慌、虚弱,无法起身,血压大幅下降,脉搏加快,甚至意识不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结核等慢性疾病史。
遇到上述情况,不要自行服药、贴膏药或硬扛,应立即前往正规医院急诊就医并告知医生全部病情变化,配合全面查体与影像学筛查。
平日生活中,注意控制三高、定期体检,发现肾区、腹部有异常积液、包块等体征,要及时就医进一步排查。如遇慢性腰背部疼痛加重、伴体温升高或消瘦等,全科会诊与影像手段必不可少。
每一位中老年朋友都要牢记:“疼痛”有时真不是小问题,尤其像本案例中的老太太,正因为医生多摸了一下肚子、细致观察,才成功挽回了宝贵生命。守护健康,既需要科学的专业方案,也需要患者和家属的充分重视。
健康情况复杂多变,实际诊断须依每个人具体表现和医院系统评估得出。本文旨在提醒:遇到不明原因的急性腰部疼痛,及时就医是保护生命的最佳策略。每个人的健康问题,最终还需在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做出结论与处理。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肾结石诊断与治疗指南》第4版
3.《2018中国肾脏病流行病学报告》
4.《中华医学会外科学手册》
5.《急诊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6.《实用内科学》第16版
7.《老年内科疾病诊疗常规》北京协和医院主编
8.《肾脏肿瘤临床诊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