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原创 功德林战犯中的三个特殊人物:受杜聿明沈醉尊敬,特务也不敢招惹

头条创作挑战赛中,原军统局本部总务处少将处长、保密局云南站站长沈醉在回忆录中提到,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有个特殊人物——编号0044的小木匠章微寒。这个看似普通的战犯其实是个伪装投诚的军统上校特务,后来身份暴露才被关押。按他原本的军衔级别,根本没资格进入这个关押高级战犯的特殊场所。

在管理所里,郑庭笈曾对沈醉感慨:这里关着一百多位将军,有黄埔军校的,有东北讲武堂、云南讲武堂的,还有留洋归来的军事专家。可奇怪的是,这么多人里,居然找不出一个会喊操的。(注:文中黑体字内容均引自沈醉、文强回忆录)

这么多高级军官聚在一起,自然形成了复杂的等级观念。黄埔系出身的看不起杂牌军,这两派又都瞧不起特务系统的。军统和中统之间也互相轻视。管理所里从日常拌嘴到激烈冲突时有发生,就连以倔强著称的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也曾被第十五绥靖区司令部第二处少将处长董益三当众扇过耳光。

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各部队的第二处其实就是特务机关。董益三的身份很特殊,他原是军统局电讯处少将副处长,后来跟着同样特务出身的康泽,才得以公开穿少将军服。要知道军统头子戴笠生前最高军衔才是步兵上校,直到1945年才晋升少将,所以董益三特别反感手下穿军装。

一个特务少将敢打兵团司令的耳光,而黄维的嫡系部下居然没人出来帮忙,这说明黄维在管理所里人缘极差,完全不是大家想象中那种惹不起的大人物。

不过无论是嚣张的董益三还是倔强的黄维,都比不上管理所里三位真正的大佬。这三位资历深厚、人脉广泛,连管理人员都对他们礼让三分,其他战犯更不敢招惹。

功德林里军衔最高的是王陵基上将,他曾任东北九省保安司令长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连杜聿明见了他都要毕恭毕敬。杜聿明的尊敬是有原因的:王陵基1886年出生,1903年考入武备学堂时杜聿明还没出生;等杜聿明进黄埔一期时,王陵基已经是有着十年军龄的中将了。

电视剧《特赦1959》里把王陵基塑造成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头,实际上他外号王灵官,是个心狠手辣的角色。据沈醉统计,连杀人如麻的周养浩手上的人命都不及他的十分之一。

沈醉在回忆录中详细记载了王陵基的残暴事迹(部分内容过于血腥不便公开)。他写道:王陵基是四川老牌军阀,资历极深。连后来飞黄腾达的刘湘都是他的学生,即便当了上级也一直尊称他'王老师'。

关于王陵基有个鲜为人知的细节:他和蒋介石同岁,所以在管理所里每当有人问他年龄,他都会傲然回答:我和你们校长同岁。但后来这位上将连蒋介石这个同年都不认了,改口说:我现在是和朱老总认同年了!

在劳动改造时,不服老的王陵基总爱挑最大的向日葵来搓(北方人应该知道搓向日葵籽的活计)。杜聿明好心给他换小的,他反而发火:为什么让我搓小的?看不起人吗?杜聿明只好解释是顾及他和校长同岁,结果王陵基当场翻脸:谁要和你们校长论同年!

管理所里有四个公认惹不起的人物,但他们从不敢招惹王陵基——和这位老人起冲突既没胜算又丢面子,大家都选择敬而远之。

再说回黄维,他在管理所过得并不如意。军衔不高、资历不深,加上土木系(陈诚十八军系统)在国军中本就是少数派,所以被董益三打耳光时都没人帮忙。在功德林,军衔早已不是衡量地位的唯一标准,关键看为人处世的能力和人脉关系。

管理所里还有个特殊人物王耀武。电视剧《特赦1959》有个细节很真实:所有人的棉鞋都没鞋带,只有王耀武的有。文强回忆,他刚到山东潍坊时,王耀武就热情相迎:哎呀,你也来了。

王耀武特别善于适应环境。他组织高级组分工合作,自告奋勇洗碗搞卫生,不知不觉就成了十几个中将战犯的组长。后来在北京功德林,他对新来的沈醉也关怀备至,连洗脸用具都帮忙准备。

沈醉注意到,王耀武在管理所享有特殊待遇——有间两人办公室,供学习组长们开会用。作为管理所指定的学习委员,他处事公正、待人真诚,这个职位一直保持到1959年第一批特赦。

王耀武之所以能在功德林如鱼得水,既因为他抗战时期的显赫战功,更得益于他圆融的处世之道。沈醉见了他,既敬重又觉得亲切。

总的来说,功德林这个小社会里,王陵基靠资历和军衔,王耀武凭战功和人缘,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原创 功德林战犯中的三个特殊人物:受杜聿明沈醉尊敬,特务也不敢招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