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把短袖换成长袖,不少人就开始被 “秋燥” 缠上:早上起床口干舌燥,喉咙痒得忍不住咳嗽;脸上紧绷起皮,涂多少护肤品都没用;蹲厕所半天拉不出来,肚子胀得难受…… 其实这些不是 “小毛病”,而是身体在提醒你:该防 “秋燥” 了!
中医说 “秋燥伤人”,秋天的干燥不仅会让你不舒服,还可能诱发咳嗽、便秘等问题。今天就跟大家说清楚 “秋燥” 是怎么回事,再教你饮食、生活、情志三招,帮你把身体里的 “燥气” 赶跑,舒舒服服过秋天。
先搞明白:为啥一到秋天就会 “燥”?主要是 “外因” 和 “内因” 凑到了一起。
从 “ 外因” 看,秋天的天气本身就 “干”。夏天雨水多,空气潮乎乎的,可一入秋,雨水少了,太阳一晒,空气里的水分很快就蒸发掉了。就像你洗完衣服晾在秋天的阳台,半天就干了,咱们的身体也一样 —— 干燥的空气会像 “小抽水机”,悄悄吸走皮肤、呼吸道里的水分,时间长了,自然就觉得口干、皮肤干。
从 “ 内因” 说,咱们的 “肺” 最怕秋天的燥气。中医认为,肺和秋天 “对应”,而且肺特别 “娇嫩”,喜欢湿润、讨厌干燥,还通过鼻子、嘴巴直接跟外界相通。秋天的燥气跟着呼吸钻进身体,最先受伤的就是肺。肺本来能把身体里的水分送到全身,就像 “送水员” 一样,可被燥气伤了后,“送水” 的活儿就干不好了,全身没了足够的水分,各种干燥症状就都来了。
而且 “秋燥” 还分两种,不一样的季节症状也不同。初秋的时候,夏天的热劲儿还没完全散,燥气里带着 “热”,这叫 “温燥”—— 你可能会觉得嗓子疼、干咳,甚至有点发烧、怕风,就像 “上火” 加 “干燥” 的混合体;到了深秋,天气变凉,燥气里裹着 “寒”,这叫 “凉燥”—— 会感觉鼻子不通、咳嗽有稀痰,还怕冷,跟着凉有点像。不管是哪种燥,不及时调理,都能让你难受好一阵子。
要是没做好防燥,身体会出现各种 “抗议”:呼吸道最先 “喊冤”,口干、喉咙痒是常事,有的还会声音嘶哑,想咳嗽却没多少痰,就算有痰也黏糊糊的,咳不出来;皮肤会变得又干又紧绷,脸上、胳膊肘、小腿容易脱皮,一抓还会起白屑,敏感肌甚至会又痒又红;肠道也会 “闹脾气”,水分不够,大便变得干硬,蹲半天厕所都拉不出来,有的还会肛裂、出血;眼睛也会干涩,看手机、电脑一会儿就觉得累,总想揉眼睛;连头发都跟着遭殃,变得干枯毛躁,一梳就掉好多。
其实防 “秋燥” 不难,记住 “滋阴润肺” 这个核心,从饮食、生活、情志三方面入手就行。
第一招,先从 “吃” 上润燥,这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关键要记住 “少辛增酸”—— 少吃辛辣的,多吃酸的。像辣椒、花椒、生姜、大蒜这些辛辣的食物,吃多了会像 “火” 一样,助长燥气,把身体里的水分 “烧” 掉;而酸味的食物,比如葡萄、山楂、柚子、石榴,能帮着收敛肺气,不让燥气伤肺。
还要多吃 “滋阴润肺” 的好东西。水果里,梨是 “防燥冠军”—— 生吃能清热,把梨切块煮水或蒸着吃,润肺效果更好,还能加点冰糖、川贝,咳嗽的时候吃特别舒服;甘蔗、荸荠(马蹄)水分足,咬一口甜滋滋的,能快速缓解口干;柿子、香蕉、苹果也不错,既能补水,又能帮着通便。
蔬菜里,银耳被称为 “平民燕窝”,泡发后煮成羹,加百合、莲子,又润又甜,喝一碗浑身都舒服;百合本身就能润肺,不管是炒菜还是煮粥都合适;莲藕生吃清热,熟吃健脾,秋天用莲藕炖排骨汤,又营养又润燥;白萝卜、山药、南瓜也别少,煮成汤或蒸着吃,温和不刺激,脾胃弱的人吃也没问题。
汤粥类更是防燥 “神器”。早上喝碗梨粥,把梨切块和大米一起煮,软糯香甜,喝完嗓子不干了;百合银耳莲子羹是经典的润燥甜品,冷藏后吃更爽口;山药粥健脾益肺,消化不好的人多喝能养脾胃;早上起来喝一杯温蜂蜜水,能润肠通便,但要注意,一岁以下的宝宝不能喝蜂蜜,别弄错了。
第二招,调整生活习惯,给身体 “锁水”。
首先要 “主动喝水”,别等渴了再喝 —— 渴的时候,身体已经缺水了。每天喝 1500-2000 毫升温开水,小口慢喝,一次别喝太多,这样水分能更好地被身体吸收。
室内要 “加湿”,尤其是开空调、暖气的时候,空气会更干。放个加湿器,把湿度调到 50%-60%,皮肤和呼吸道会舒服很多;要是没有加湿器,在暖气上搭湿毛巾,或在阳台、客厅放几盆水,也能增加空气湿度。
皮肤要做好 “保湿”。秋天洗澡别太勤,水温别太高,不然会把皮肤表面的油脂洗掉,让皮肤更干;洗完澡后,赶紧涂身体乳、护手霜,锁住水分,脸也要用滋润的护肤品,别用太清爽的;选择温和的沐浴露、洗面奶,避免过度清洁。
作息要 “规律”,别熬夜。中医说 “熬夜耗阴血”,晚上是身体修复的时间,熬夜会让身体里的水分和营养流失,加重干燥。尽量 11 点前睡觉,保证 7-8 小时睡眠,早上起来精神好,干燥症状也会减轻。
运动要 “温和”,别让自己大汗淋漓。剧烈运动只会让身体流失更多水分,加重燥气。可以选择散步、打太极、练瑜伽、慢跑,每次运动 30 分钟左右,只要微微出汗就行,既能锻炼身体,又不会耗伤津液。
第三招,调节情志,别让 “悲秋” 加重燥气。
秋天树叶落了,草木凋零,容易让人觉得凄凉、忧郁,这就是 “悲秋”。而悲伤的情绪最容易伤肺,肺不好又会加重燥气,形成 “恶性循环”。
所以要主动让自己开心起来:多和朋友聊天、聚会,别一个人闷着;天气好的时候,去公园、郊外看看秋景,登高望远,看着满山的红叶、金黄的稻田,心情会开阔很多;也可以培养点兴趣爱好,比如画画、养花、听音乐,让自己忙起来,就没时间想烦心事了。
其实防 “秋燥” 没那么复杂,记住几个关键词:多吃白色食物(梨、银耳、百合),多喝汤汤水水,少吃辛辣刺激,室内加湿保湿度,户外运动要温和,心情愉悦莫悲秋。照着这些方法做,你就能把 “燥气” 赶跑,整个秋天都水水润润、舒舒服服的,再也不用被口干、脱皮、便秘困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