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只是睡醒后觉得很累,偶尔会睁眼直到凌晨3、4点,后来失眠的频率越来越高,褪黑素也失去了效果,甚至出现了头疼的症状。睡眠“丢失”的第三个月,29岁的小芹(化名)走进了睡眠门诊。
睡眠障碍按照疾病种类可细分为90余种,包括失眠、睡眠呼吸暂停、嗜睡等。据最新发布的《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统计,我国近半数(48.5%)成年人存在睡眠困扰。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明确提出,到年底,全国97%的地市至少有一家医院可以提供睡眠门诊服务,这意味着睡眠问题正在被纳入系统性的医疗体系规划之中,成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成都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至2025年8月底,全市开设睡眠门诊的医疗机构数量达到94家。连日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前往睡眠门诊就诊的患者里,年轻人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
我国36-45岁人群成为“最缺觉群体”
“95”后的小龙(化名)在来到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前,已经因为失眠辗转了多家医院,找过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等专家,也尝试过多款安眠药,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才开始药物是有用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出现耐药性,失眠就会卷土重来,即使换了不同种类的药,维持时间也很有限,甚至通宵不眠。”
在进行了一系列评估后,市四医院睡眠健康管理中心主任王瑜发现,小龙属于顽固性失眠,决定先通过多导睡眠监测下麻醉睡眠平衡术来改善其睡眠负债,再结合非药物的方法,将睡眠节律调整到正常状态。1个月左右的时间,小龙顺利出院。
今年,市四医院的睡眠门诊高峰期达到了每周600人次,其中年轻人占很大一部分。今年9月,医院对睡眠门诊进行了细化分科,在睡眠门诊下开设了失眠门诊、儿童青少年门诊、麻醉睡眠门诊、健康睡眠管理门诊等特色门诊,对患者进行分流,推动精准诊疗。
(睡眠门诊细分了各类二级门诊)
“年轻白领精英特别多,这和全国的趋势一致,今年3月,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了《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研究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36-45岁人群成为‘最缺觉群体’。”王瑜表示,“白天高强度工作挤压了个人时间,通过深夜的独处来获得自由感和控制感。明知熬夜有害,却主动推迟睡眠,以换取独处和休闲时间,出现报复性熬夜,最终,年轻人们‘丢失’了睡眠。”
治疗核心在于通过系统干预重建正常节律
今年年初,28岁的欣欣(化名)在朋友的建议下来到睡眠门诊就诊,长期昼夜颠倒的作息已经让她无法正常工作,睡眠障碍严重影响到了她的日常生活。“一到晚上我整个人就非常兴奋睡不着,白天整个人都昏昏沉沉的,买过褪黑素来吃,但是没有效果,到门诊来是想问问有没有药可以让我把作息调过来。”
王瑜告诉记者,欣欣是典型的昼夜节律睡眠障碍,这种情况没有药物能直接干预,只能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I)进行调节。
据了解,导致睡眠障碍的原因有很多,神经内科、呼吸内科、耳鼻喉科、口腔科都可能涉及,但是比较常见的慢性失眠,多归属精神科。躯体原因导致的失眠更像是外部原因阻碍了睡眠,消除阻碍因素,睡眠就恢复了。但精神科常见的慢性失眠更像是睡眠“开关”失灵了,治疗核心在于通过系统干预重建其正常节律,将开关重新“打开”。与大众的固有印象不同,这个过程,药物并不是治疗的首选,其他非药物疗法的辅助往往才是被放在第一线的。
睡眠门诊里看诊的患者
“现在很多失眠患者还是认为吃安眠药是最快、最省事的方法,但在《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版)中,无论何种类型的失眠,CBT-I都被放在治疗方法推荐首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张斌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曾表示,CBT-I包括睡眠卫生教育、睡眠限制疗法、认知疗法、放松训练等,如今已是一线、最基础的睡眠障碍治疗方法。
“睡眠健康管理师”被纳入新职业信息
截至2025年6月底的数据显示,全国已有324个地级市和80个直辖市的区县可以实现睡眠门诊服务。据成都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至2025年8月底,全市开设睡眠门诊的医疗机构数量达到94家。
一边是睡眠门诊的大量开设,但另一边,相关人才短缺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日前,张斌在接受采访时曾提道,现在大多数医学院的本科专业并没有睡眠医学可选,必修课里还没有把睡眠医学纳入,选修课也不普及。北京回龙观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周双桨也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睡眠技师在整个睡眠医学体系里,是非常关键的角色,但目前医疗体系内尚未设立睡眠技师的亚专科,导致该岗位缺乏相应的晋升通道,通常只能转向心理治疗师或研究员等其他晋升发展路径。
面对这些问题,2月,国家卫健委对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睡眠医学发展的建议》做出回应,明确委托中国医师协会研究制定《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目录(2019年版)》,将睡眠医学纳入到专科目录中。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联合发布新职业信息,将“睡眠健康管理师”纳入其中。而在9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由陆林院士牵头在山东省首开的《睡眠医学》第一课开讲,填补了省内该领域人才培养方面的空白……
睡眠门诊的未来是细化分科的,亚专业设置是一种大趋势,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必经之路。“我们科室不少护士去考了睡眠健康管理师的资质,现在我们在想是不是可以跟其他部门一起去做睡眠健康管理师的培养,也在做一些前期准备,但后期的落地,可能还需要大量资源去推动。”王瑜说。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胡瑰玮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