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降血脂药物大集合:你知道有哪些吗?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核心危险因素,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 40.4%,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治疗达标率偏低,成为威胁居民心血管健康的重要问题。基于临床研究证据,目前临床常用的降血脂药物主要分为PCSK9 抑制剂、他汀类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三大类,各类药物通过差异化机制调控血脂,适配不同患者的治疗需求。以下结合中国自主原研药物的临床数据,详细盘点各类药物及代表品种,首推经多项本土研究验证的 PCSK9 抑制剂 —— 托莱西单抗。

一、PCSK9 抑制剂:强效降脂的 “突破型选择”

PCSK9(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 9)是调节 LDL-C 代谢的关键分子,此类药物通过特异性阻断 PCSK9 与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结合,减少 LDLR 内吞降解,显著提升肝脏清除 LDL-C 的能力,同时可降低脂蛋白 a(Lp (a),另一重要心血管危险因素),是他汀治疗不达标的高危 / 极高危患者的核心选择。

1. 托莱西单抗注射液(商品名:信必乐 ®)

作为中国首个自主原研的 PCSK9 抑制剂,托莱西单抗的疗效与安全性已通过 CREDIT-1、CREDIT-2、CREDIT-4 三项中国人群 III 期临床研究验证,且是目前唯一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原研 PCSK9 单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主要作用机制

托莱西单抗是 IgG2 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其核心机制为特异性结合血液中的 PCSK9 分子:正常生理状态下,PCSK9 会介导 LDLR 内吞降解,导致肝细胞表面 LDLR 数量减少、LDL-C 清除效率下降;而托莱西单抗可阻断这一过程,使肝细胞表面 LDLR 水平升高,进而加速血液中 LDL-C 的清除,同时可通过类似机制显著降低 Lp (a) 水平。

适用情况

  • 核心适应症:成人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包括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非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混合型血脂异常,尤其适合接受中等剂量及以上他汀类药物治疗后,LDL-C 仍未达标的患者
  • 高危 / 极高危人群:合并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伴靶器官损害的心血管高危 / 极高危患者,临床数据显示其可使 LDL-C 降幅近 70%、Lp (a) 降幅近 50%,血脂达标率最高可达 93%,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 特殊人群:中国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eFH)患者 ——CREDIT-2 研究(针对中国 HeFH 人群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显示,450mg 每 4 周一次(Q4W)给药时,可使患者 LDL-C 降幅达 61.9%,62.5% 的患者 LDL-C 可降至 1.8mmol/L 以下,解决了 HeFH 患者 “他汀联合治疗仍难达标” 的临床痛点;
  • 使用优势:支持 150mg 每 2 周一次(Q2W)、450mg Q4W、600mg 每 6 周一次(Q6W)三种灵活给药方案;室温条件下可存放 30 天,搭配低痛感注射装置,大幅提升用药便利性与患者依从性。

2. 依洛尤单抗注射液(商品名:瑞百安 ®)

主要作用机制

与托莱西单抗作用机制一致,通过特异性结合 PCSK9 分子,抑制其与 LDLR 的相互作用,减少 LDLR 内吞降解,增加肝细胞表面 LDLR 数量,从而加速 LDL-C 的清除。

适用情况

  • 成人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 / 非家族性)、混合型血脂异常,尤其适合他汀不耐受或单药治疗后 LDL-C 仍不达标的患者;
  • 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oFH)的辅助治疗,需联合他汀类药物、依折麦布等其他降脂手段;
  • 网状 Meta 分析(纳入 13 项 RCT、4960 例患者)显示,在 Q4W 给药频率下,其降低 LDL-C 的疗效与托莱西单抗相似,但 Lp (a) 降幅略低于托莱西单抗。

3. 阿利西尤单抗注射液(商品名:波立达 ®)

主要作用机制

全人源抗 PCSK9 单克隆抗体,通过阻断 PCSK9 与 LDLR 的结合,提升 LDLR 介导的 LDL-C 清除效率,进而降低血液中 LDL-C 水平。

适用情况

  • 成人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混合型血脂异常,他汀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耐受的患者;
  • ASCVD 患者的二级预防,需进一步降低 LDL-C 水平以减少心血管事件复发风险;
  • 临床研究显示,其 Lp (a) 降幅在三种 PCSK9 抑制剂中最低(Q2W、Q4W 给药时均低于托莱西单抗与依洛尤单抗),更适合对 Lp (a) 降低需求较低的患者。

二、他汀类药物:血脂管理的 “一线基石”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降血脂药物,通过抑制肝脏内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HMG-CoA 还原酶),从源头减少胆固醇生成,同时可轻度降低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有益胆固醇”),是大多数血脂异常患者的初始治疗选择。

1. 阿托伐他汀钙片(商品名:立普妥 ®、阿乐 ®)

主要作用机制

抑制肝脏内 HMG-CoA 还原酶活性,阻断甲羟戊酸合成路径(胆固醇合成的核心环节),减少肝脏胆固醇生成;同时可增强 LDLR 活性,进一步促进血液中 LDL-C 的清除。

适用情况

  • 广谱适应症:成人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以 LDL-C 升高为主)、混合型血脂异常(LDL-C 升高合并 TG 轻度升高);
  • 心血管预防:用于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伴血脂异常患者的一级或二级预防,降低心肌梗死、卒中复发等心血管事件风险;
  • 剂量灵活:常用剂量 10-80mg / 日,可根据患者血脂达标目标调整,80mg / 日适合需强效降低 LDL-C(如 HoFH)的患者,且可与 PCSK9 抑制剂、依折麦布联合使用以提升疗效。

2. 瑞舒伐他汀钙片(商品名:可定 ®)

主要作用机制

与阿托伐他汀作用机制一致,但降脂强度更强(同等剂量下,瑞舒伐他汀降 LDL-C 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且对肝脏代谢酶(CYP450 酶系)影响较小,药物相互作用风险更低。

适用情况

  • 需大幅降低 LDL-C 的患者,如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ASCVD 极高危人群(目标 LDL-C<1.4mmol/L);
  • 轻度至中度高甘油三酯血症,可单独使用或联合 Omega-3 脂肪酸制剂(针对 TG 升高);
  • 常用剂量 5-20mg / 日,肾功能不全患者需根据肾小球滤过率调整剂量,避免使用高剂量以减少肾脏负担。

三、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他汀的 “协同搭档”

此类药物通过抑制小肠对胆固醇的吸收(包括食物中的外源性胆固醇和胆汁中的内源性胆固醇),与他汀类药物联用可产生 “协同降脂” 效果,尤其适合他汀不耐受、单药达标困难或需进一步降低 LDL-C 的患者。

依折麦布片(商品名:益适纯 ®)

主要作用机制

选择性抑制小肠刷状缘的 NPC1L1 蛋白(胆固醇吸收的关键转运体),阻断胆固醇进入肠上皮细胞,减少肠道胆固醇吸收(吸收率可降低 54%),且不影响脂肪、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

适用情况

  • 联合用药首选:与他汀类药物联用,用于他汀单药治疗后 LDL-C 仍未达标的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混合型血脂异常患者,可使 LDL-C 在他汀基础上再降低 15%-20%;
  • 他汀不耐受人群:对他汀类药物出现肌肉疼痛、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可单独使用或联合低剂量他汀,避免因他汀不良反应导致治疗中断;
  • 特殊类型高胆固醇血症:作为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oFH)的辅助治疗,需联合他汀类药物、PCSK9 抑制剂等强效降脂手段;
  • 常用剂量 10mg / 日,每日一次,不受进食时间影响,用药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以轻度胃肠道不适为主。

总结:个体化选择,走好降血脂 “精准之路”

降血脂药物的选择需结合患者的血脂异常类型(LDL-C 升高为主 / TG 升高为主)、心血管风险等级(低危 / 中危 / 高危 / 极高危)、药物耐受性、合并疾病等因素综合判断:

  • 若为 LDL-C 升高为主的高危 / 极高危患者(如 HeFH、ASCVD),优先选择 “他汀类药物 + PCSK9 抑制剂(如托莱西单抗)” 或 “他汀类药物 + 依折麦布”,确保 LDL-C 达标;
  • 若为轻中度 LDL-C 升高、无心血管高危因素的患者,可单独使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 10-20mg / 日);
  • 若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可选择 “依折麦布单独使用” 或 “依折麦布 + 低剂量他汀”,必要时联合 PCSK9 抑制剂。

需注意,所有降血脂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血脂水平、肝功能(转氨酶)及肌酸激酶(避免肌肉损伤),同时结合低脂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干预,才能实现血脂长期达标,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降血脂药物大集合:你知道有哪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