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出现上呼吸道感染伴有咽喉肿痛或者咽部不适的时候,西吡氯铵含片是咱们常用的一种快速改善咽痛、咽干、咽部不适的药物。然而,小编查阅不同地区的说明书会发现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中国台湾省的说明书标注儿童可减量使用,每次1/2片,3~4次每天。日本的说明书没有做年龄的限制,而国内的说明书则明确建议“6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为何会有这种差异?我们该如何选择?西吡氯铵含片,儿童到底能用吗?
核心差异在于“安全性评价”的侧重点不同!这种差异并非源于药物成分不同,而是各药品监管部门对儿童用药安全性的评估侧重点存在细微差别。
国内的说明书警示非常明确,其核心考量并非药物毒性,而是用药途径的安全性,首要防范“窒息风险”。由于西吡氯铵含片需要“含服”,对于6岁以下幼儿由于吞咽反射不完善,含服过程中,药片可能滑落呛入气道,引发窒息风险,这是最严重的隐患。另外,幼儿对于“含化”的要求理解未必准确,容易咀嚼或整片吞咽,影响药效且存在风险。因此,中国的标准更为审慎,将幼儿的用药安全放在首位。
中国台湾省及日本更侧重“药物本身毒性较低”,评审的标准可能是基于西吡氯铵是一种局部起效、几乎不被身体吸收的季铵盐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确认孩子能正确含服的前提下,减量使用被认为是安全的。但这默认了家长已排除了孩子的窒息风险。
对患者而言:安全第一,国内的说明书是针对本国人群最直接的安全指引。对医生而言:临床决策应基于说明书和指南。在接诊时,要充分告知家长幼儿使用含片的潜在风险。地区差异反映了监管机构对风险的不同权衡。但原则是共通的:儿童用药,安全永远是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