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答网 中医问答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妈妈,你总是吼我,我恨你!”:吼叫式教育,正在一点点摧毁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怎么还不写?磨蹭什么呢!”

“题目这么简单,你怎么就不会?”

“再玩手机试试,今天别想吃饭了!”

这是李女士(化名)家里常常上演的场景。

她的女儿今年六年级,本该是逐渐独立、自信的年纪,但学习上的拖拉、粗心,生活上的懒散,总让李女士失去耐心。一次次的催促、呵斥、斥责,似乎成了日常。

然而最近,女儿的态度变了。

面对妈妈的批评,她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唯唯诺诺,而是顶嘴、争辩,甚至愤怒地喊道:

“你就知道骂我!我恨不得没有你这个妈妈!”

李女士愣住了。

她一直认为,自己管得严,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好。可女儿却越来越疏远,成绩也不见起色。她开始意识到:自己急切的焦虑,正在把孩子推得越来越远。

01

中国式家长的“爱”,伤害心理的“元凶”

作为一名长期和家长、孩子打交道的心理医生,我并不陌生这样的故事。几乎每个走进咨询室的父母,都说过类似的话:“我也不是真的想吼她,但是没办法,不吼不行。再说了,我吼她是为了她好,可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听?”

我想先指出一个事实:父母的吼叫和批评,不仅无法让孩子更听话,反而会损害他们的大脑与心理发展。

心理学研究早已表明,长期生活在责骂与高压之下的孩子,体内的应激激素会长期居高不下,这种状态会损害大脑海马体,而那里正是学习和记忆的关键区域。

于是,父母看到的就是:孩子注意力越来越差,记忆力下降,学习也逐渐失去了动力。

更隐蔽的伤害在心理层面。孩子在一次次被否定中,会慢慢失去自我价值感。明明他们最渴望的,是父母的肯定与理解,却总是换来批评与吼叫。久而久之,他们不再努力取悦父母,而是学会对抗,甚至干脆放弃。

02

吼叫教育的背后:真正怕输的是父母

我常对家长说,教育的第一步,不是管孩子,而是管住自己。很多时候,父母的愤怒并不完全来自孩子,而是源自自己的焦虑: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担心未来不够优秀,于是把这种焦虑转化成一次次责骂。

如果在情绪爆发前,父母能先停下来——离开房间,深呼吸几次,问自己一句:“我现在的语气,是在帮孩子,还是在伤孩子?”——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吼叫并不是必须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理解和接纳的家长

在沟通时,也需要换一种语言方式。责骂常常是“你总是这样”“你永远改不了”,这样的标签让孩子感觉整个人都被否定。

而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的事情上,比如“这道题你看漏了,下次可以再检查一遍”,孩子听到的就是一种提醒,而不是一种羞辱。很多父母惊讶地发现,只是换了几句话,孩子的情绪就完全不同了。

我曾接触过一位母亲,她的女儿常常因为粗心而丢分。过去,母亲一见到错题就火冒三丈,甚至骂她“宁可挨骂也不长记性”。

后来,她尝试换一种方式,不再直接训斥,而是和女儿一起回顾:“你觉得这道题为什么会错?”女儿沉默片刻,说:“我写得太急了,没有看清楚。”母亲点点头:“那我们可以想个办法,下次避免吗?”从那以后,女孩主动提出在考试中多读一遍题目。

改变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她慢慢学会了为自己的错误负责。

03

真正的爱:心理健康比成绩更重要

当一个孩子在家里始终感受到否定,他的心会逐渐关闭;而当他感受到理解与支持,他才会愿意靠近父母,倾听父母的引导。

教育孩子,并不是用吼叫去推他们前进,而是用耐心去点亮他们内心的火。真正的成长,不是父母一声声的命令,而是孩子在被理解的氛围里,愿意主动调整自己。

李女士最终也意识到这一点。她尝试少发火,多倾听。当她放下焦虑,女儿的眼神慢慢变得柔和,愿意重新和她说话。

亲子关系的修复,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每一次温柔的交流,都会在孩子心里留下信任的痕迹。

04

教育的力量,来自理解和引导

吼叫也许能换来眼前的安静,却换不来孩子的自律与成长。教育的力量,来自理解和引导,而不是压迫和恐惧。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记住:孩子不是需要被驯服的小兽,而是一棵正在生长的树。我们要做的,不是用怒火去折断枝叶,而是给予阳光和耐心,让他们长成自己该有的模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医问答网 » “妈妈,你总是吼我,我恨你!”:吼叫式教育,正在一点点摧毁孩子的心理承受力